一般来讲,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变化所引起。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农产品价格的起伏波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产业特征,引起农产品市场风险。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个本质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首先表现为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承担着高强度的自然风险。自然是不可控的,即使农业科技在不断进步,气候仍然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显著因素,各种特大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破坏。其次,农业要面对随时到来的市场风险。农业为人类提供着生存必需的食品和原料,在需求层次中农产品处于最低层,其需求弹性很小,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为农产品提供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人们一旦满足了一定供应范围内的需求,农产品就容易发生过剩,出现“卖难”,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2.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蛛网效应明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完全发挥着对农产品生产活动的调节作用,农产品的供求很难实现真正的平衡,价格总是在上涨和下跌中波动,经济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蛛网效应。农产品市场中,蛛网效应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然而,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蛛网效应相对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信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市场的判断力比较弱,导致农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民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竞相压价和“旺销---扩种---卖难”的怪圈现象反复出现,从而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3.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民缺少农产品定价话语权。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但是,这项制度没有能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也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小规模的生产格局,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农业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难以实现,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小生产、大市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决定权就集中在少数农产品经销者手中,农民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决定了我国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缺少影响力,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民成为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着。
4.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专业化趋势,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但是,这种传统的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再到零售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着流通链条长、交易环节多、物流成本高的弊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将许多社会因素引入到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体系当中,某个环节的某一项成本发生变化,都会通过这个流通链条传递到最终农产品价格上,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性。
上一篇: 浸种有什么好处,多长时间才适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