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选择:
养殖场应选择在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理想的是海、淡水均有,选择水源相对独立,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海水的盐度在15~35,在雨季盐度不低于15为宜;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以不漏水的壤土土质为最好;有较高的适宜温度,以利于青斑鱼的快速生长;以及台风较少、易于搭棚、交通电力方便、易于卖鱼及购买苗种与饲料的地区。池塘两端设有进水闸与排水闸。进、排水渠道应尽量远离,不得混合,以利于防病和减少鱼池的自身污染。
二、池塘结构:
池塘排水设施不仅要考虑能排下层水,还应排表层水,以防藻类过度繁殖或表层污物较多时能排出过多的藻类及污物;池塘底质以水泥底及铺黑塑料地膜底为好,砂底因养殖过程中易发黑、发臭及漏水不宜采用。
三、投苗准备:
水源应经过60~80目筛绢网过滤后再注入池中,以防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水母等敌害生物随水进入鱼池中。新建的水泥底池塘,由于水泥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很高,如果不采取科学脱碱措施就直接放养青斑鱼,往往会出现养殖水体中pH值急剧上升、溶解氧含量降低的现象,从而使青斑鱼大量死亡。池塘于放养前20天清洗、太阳曝晒,放标粗苗前的5天用漂白粉10~15 kg/亩或强氯精0.5~1 kg/亩消毒,24小时后排掉消毒水后再加水进行水质培养,以备投苗之用。培水的过程最好加开增氧机,以保持放苗前后水质的稳定。
四、苗种放养:
首先要做好苗种的选择:购进石斑鱼苗种时体型最好大小一致,要求鱼体完整、体色鲜艳、无外伤、摄食情况良好,鱼种的胸鳍及背鳍完全张开,健康有活力。 二是做好鱼种的放养:通常按预先定好的放养计划,消毒后放鱼入池。放入池塘的鱼种必须是体格健壮、规格均匀的优良鱼种。三是要做好鱼苗的消毒:鱼种在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苗种放养时用20~30毫升/升的戊二醛浸泡5~10分钟或淡水浸泡5~10分钟,以驱除可能携带的虫体。点带石斑鱼有残食的习性,所以鱼种规格要整齐,以放养大规格鱼种为优,一般体长15~20厘米的鱼种2000~3000尾/亩。可放入适量黑鲷等鲷科鱼类进行混养,利用鲷科鱼类见饵即抢的贪食习性,可带动石斑鱼摄饵,促进其生长。
五、日常管理:
首先要做好饲养管理,投喂饵料以新鲜或冰冻杂鱼及自制湿性颗粒饲料为主。根据水温、天气和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天投喂量,每日一般投喂1~2次。池塘养殖点带石斑鱼投喂时应选择栖息密度大的地方,设几个投喂点,做到定点、定时投喂,使之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惯,投喂时要先少投、慢投,待大批鱼苗起来摄食时,再多投。二是做好水质管理,在鱼种下塘后,每天逐渐添加新水,到高温季节池水要加深到2 m以上。水质稳定正常情况下,一般每10 d换水1次,每次抽掉30~40 cm池塘老水,然后再加注清水。当水温升高水色变浓时,应适当加大进排水量和换水频率。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与培养,保持池水各项理化指标的稳定。三是做好巡塘观测,这是青斑鱼养殖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巡塘的目的是观察鱼的动态和池水水质的变化。适时开动增氧机,预防鱼浮头、泛塘而死亡。一旦发现鱼活动有异常,须立即起捕检查、诊断,确定所患疾病并及时治疗。
六、病害防治:
在治病过程中有几个原则需要注意:1、正确诊断疾病:鱼发病后不能着急,要认真寻找病因,对因用药,切忌单纯对症用药。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宜采取内服抗菌药、外用低剂量消毒剂等稳定病情的措施,并且减少投饵、增加充氧、改良底质、稳定水质。2、抓住时机,早期治疗:正常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病的,开始机体与病原之间有一个相持阶段,对一个鱼体来讲,即潜伏期阶段。对群体来讲,常是死亡刚开始,“发生期”阶段,这一时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期。只要正确用药,疾病是能够控制的。3、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灵活用药,发病初期是治疗的有利时机,勿增加投饵,内服增强抵抗力、解毒的药物,不使用刺激性强或破坏水的药物。病情中期可内服抗菌药为主,外用低剂量消毒剂;如果死亡量上升很快,呈急性发病,治疗应以改善水质和底质为主,勿加重应激。发病高峰期是疾病发作的末期,但也是养殖户最着急的时候,切不可盲目用药,损害石斑鱼体质。此期应停止投喂,增加充氧,稳定水质。病情恢复期此时主要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外用正常用量的生态消毒剂,内服保健解毒及抗菌药物,逐步增加投饵。
上一篇: 韭菜韭蛆农业防治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