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翅蝽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在南方地区一年可发生5~6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墙缝、石缝、树洞、草堆或室内、室外的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具有群集性,一般几个或十几个聚集在一起。室内越冬的成虫,如有绿色植物亦在室内可继续为害。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陆续出蛰。越冬代成虫可一直为害至6月份,7月上旬以前所产的卵,可完成一年两代的发育,7月上旬以后产的卵则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喜欢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活动,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成虫产卵于叶背,块产,每块卵约20~30粒,温湿度适宜时,卵期为5~9天。刚孵出的若虫不分散,聚集在卵壳上或在其附近,静伏1~2天后开始分散危害。成虫、若虫以刺吸林木果树的嫩梢和果实。据调查,茶翅蝽不同时间危害不同的寄主植物,成虫出蛰后危害泡桐、榆树、柳树、桑树和槐树等,5月中旬~7月初,茶翅蝽近70%的种群数量在泡桐树上。部分成虫6月份会转移到梨树和桃树上,苹果树和白杨树也有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梨树、桃树为害率常达到50%~80%。成虫若在8月中旬以后羽化,则不再产卵,成为越冬代成虫。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300天。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成虫陆续越冬,10月中旬室外仍可见少量未潜藏越冬的成虫。
利用该虫聚集越冬的习性,采用“陷阱”等有效的诱集工具,集中诱杀越冬期越冬成虫;在果园中,进行果实、果穗套袋可以减轻其危害程度;发现卵块和初孵群集若虫及时灭杀。保护自然天敌,小花蝽和草龄幼虫可以取食茶翅蝽的卵,三突花蛛能够捕食茶翅蝽的若虫和成虫。卵寄生蜂在茶翅蝽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茶翅蝽沟卵蜂平均寄生率达到50%,平腹小蜂寄生率可达52.6%~64.7% ,黄足沟卵蜂寄生率为60%以上。可以采用拟除虫菊酷和新烟碱类等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于卵孵化期、成虫大发生和低龄若虫期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醋乳油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连喷2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