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群众工作观念;2、提升群众工作能力;3、加强制度保障
伴随着群众工作的时代特征,党的群众工作也要满足新的要求。我们要有效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提高执政能力。
(一)转变群众工作观念
工作重心由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特别是要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只对上级负责,忽视群众呼声的错误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意识到无论手中的权力还是头顶上的光环都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工作措施由堵塞向疏导转变。有的党员干部每每遇到群众反映问题,都认为是无理取闹,不顾大局,从而采取逃避、压制的态度,结果积聚了更大的矛盾,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深入调研,找出解决问题的渠道和办法。
(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提高宣传组织,教育群众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提高联系实际,沟通群众的能力。沟通是群众工作顺利进行的桥梁,党员干部只有具备了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才能了解群众需求,党和政府的决策才有正确的导向。
提高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之根本,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切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党和政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方针政策才能得到支持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制度保障
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政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信访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群众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依据,但是由于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各类群体在利益表达上存在着不平等性。社会的精英群体利益表达较为充分,而基层群众则存在表达渠道不畅,受理不及时等情况。因此,要重视建立合理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
健全群众参与决策机制。群众参与决策是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保障群众对决策的参与,必须将群众参与决策制度化,将公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虽然我们逐渐建立起听证制度、协商机制,但是从实际工作看,群众的参与权还没有真正发挥实效。
健全群众监督评价机制。群众监督是监督体系中范围最广、合力最强的监督形式。温家宝曾说“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完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可以深化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同时也是反腐败的有效措施。让群众真正地掌握监督评价的话语权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 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流失的防治
下一篇: 苹果果实发育和新梢生长期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