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有机小麦叶枯病多在有机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至黑色,孔口微突出。常产生于寄主表皮组织下的气孔下室内。孢子器内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较多,细长,无色。有3-7个隔膜,两端圆;小孢子无隔膜,微弯,无色。
发病特点。在冬麦区,病菌在有机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亡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有机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有机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播前拌种,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底肥,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忌大水漫灌。
小麦叶枯病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初期,田间出现叶枯病病斑时开始防治。药剂选用多菌灵、三唑酮等均可。
上一篇: 高产高梁对土壤有哪些要求?
下一篇: 西瓜叶片边缘发黄,是病害还是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