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本病应注意与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及水疱性口炎、牛蓝舌病等相区别。
【防制】本病在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平时预防要加强口岸检疫,从国外引进种牛、种羊、种猪时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防止引入带毒牛、羊和猪。国内在进行牛只调拨或交易时,要加强检疫,防止本病的扩大或蔓延。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来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病毒与猪瘟病毒在分类上同属于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复杂化,因此在本病的防制计划中对猪的检疫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生本病,对病牛要隔离治疗或急宰。目前可应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来预防和控制本病.
诊断技术:(1)观察临床症状:发病时多数牛不表现临床症状,牛群中只见少数轻型病例。有时也引起全牛群突然发病。急性病牛,腹泻是特征性症状,可持续1~3周。粪便水样、恶臭,有大量粘液和气泡,体温升。
本病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实践中以血清中和试验为常用。
防治方法。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和免疫方法,只有加强护理和对症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病牛康复。
为控制本病的流行并加以消灭,必须采取检疫、隔离、净化、预防等兽医防制措施。预防上,我国已生产一种弱毒冻干疫苗,可接种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接种后表现安全,14天后可产生抗体并保持22个月的免疫力。
1)观察临床症状:发病时多数牛不表现临床症状,牛群中只见少数轻型病例。有时也引起全牛群突然发病。急性病牛,腹泻是特征性症状,可持续1~3周。粪便水样、恶臭,有
大量粘液和气泡,体温升高达40~42℃。慢性病牛,出现间歇性腹泻,病程较长,一般2~5个月,表现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有的出现跛行。
2)剖检病死牛: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淋巴结,口腔粘膜、食道和整个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糜烂,整个消化道淋巴结发生水肿。
本病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实践中以血清中和试验为常用。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种临床表现类型的疾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牛、猪、羊、鹿等都可被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能传播本病。易感牛感染病毒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出现轻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抗体。急性型病牛呈现轻度的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其结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
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本病应注意与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及水疱性口炎、牛蓝舌病等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