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季稻的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一般要生长90~120天,亩产500公斤以上。因此施肥量相对较高,但基肥氮的比例相对较低,约占50%左右,而且分蘖肥和孕穗肥并重。具体施肥方案是:基肥亩施尿素8~12 公斤或碳酸氢铵20~3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也可以施用复混肥,亩施30~40公斤。基肥在插秧前整地时施入。追肥分两次,插秧后10~15天施 入分蘖肥,亩施尿素8~10公斤,插秧后35~40天施孕穗肥,亩施尿素10~12公斤或碳铵25~35公斤。
2.双季稻又分前茬早稻和后茬晚稻。在施肥上要注意两 点:一是把两茬作为一个整体,将磷肥主要给前茬,钾肥主要给后茬。二是与单季稻相比,双季稻生育期较短,一般不超过90天,产量较低,亩产多为 400~500公斤。所以施肥量比单季稻少。由于生育期短,养分吸收高峰相对集中而且提前,所以要重施基肥和前期追肥。孕穗肥可以适当少施,或只喷施一些 叶面肥。具体方案是: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碳铵30~40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25公斤,氯化钾8~12公斤。插秧后10~15天, 施分蘖肥,亩施尿素5~10公斤或碳铵15~25公斤。插秧后30~35天,酌情施孕穗肥,亩施尿素3~5公斤,或者喷施两次叶面肥,叶面肥浓度:尿素 0.5%至1%,磷酸二氢钾0.2%~0.3%。
3.七八月份连续高温多雨影响水稻灌浆,籽粒不饱满,产生“高 温逼熟”现象。这不仅造成减产,而且会降低稻米品质。阴雨连天还可能将施在稻田的肥料冲走和产生病虫害。对此建议采取四点对策:首先,连续喷施几次叶面 肥,一则可使水稻降温,二则可补充流失的养分。二是加强水分管理,对刚施肥的稻田,要防止跑水;对可能淹没水稻的田块要及时排水;对水稻收后改为旱作的田 块,要疏通沟渠,防止田间积水。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四是选择适宜生育期的水稻品种。
上一篇: 母貉的生殖系统包括哪些?
下一篇: 包菜和白菜的区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