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约4亩,养殖期间平均水深1.5m,水温17℃-31℃,水色呈浅绿色,水体透明度30-45cm,pH6.8-8.1,使用前泼洒生石灰水进行全池消毒,7天后注水。
二、鱼苗放养
2003年5月17日运回鱼苗2万尾,平均全长为2.1cm/尾,体重0.16g/尾,运输成活率为90%,暂养24小时后放入池塘。
三、养殖管理
1、早期培育阶段
采用网箱培育,网箱的规格为4.5m×0.8m×1.0m,并将网箱固定在池塘中央,设置增氧机,且在网箱上方拉置遮阳网。每日投喂3次,其中2次投喂大型浮游动物,另1次投喂大型浮游动物,另1次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网箱培育历时11天,效果较好。
2、池塘培养阶段
5月29日开始池塘培养,早期采用野杂鱼磨浆投喂,经8天驯化后南方大口鲶的鱼苗可以集中摄食;后期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约40%)与野杂鱼混合投喂。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30分钟。人工配合饲料的粒径随着鱼苗的增长而加大,投喂量充足而不混杂,以保证鱼苗摄食充足而不产生“自残”现象。
在鱼苗下池前3天,施入经过发酵的猪粪100-200kg/亩,然后视水色的肥度追施有机肥,以保证浮游生物的繁殖。南方大口鲶鱼苗喜水质清新,因此整个培育期间要保证每隔7天排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并坚持每隔10天用生石灰水1次,以改善水质。
放养前,鱼苗用4%的食盐水药浴3-5分钟,并在饲料台附近挂漂白粉袋。培育过程中,南方大口鲶出现车轮虫病,采用敌百虫0.1g/㎡连续消毒水体2天,病害得以控制;也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霉素等药物内服,以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在网箱培育阶段,为防止鱼苗相互残杀而造成细菌性疾病,应尽可能投喂充足的饲料,并及时进行分选。
四、养殖结果
5月7日下塘至9月1日出池,共饲养115天,苗种出池的平均体长为15.8cm,体重为37.8g,最大个体67g,共出苗种14824尾,成活率90.8%,饵料系数为1.67。
( l )培育池 培育池为水泥池、池塘或小体积网箱等。面积150~500平方米,水深1~1.5 米;底质平坦,水泥底或泥底。附属设施与工具应有遮阳棚或水体表面移植部分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还应有饲料台、小型增氧机、水泵、鱼筛、网具、网箱等。
( 2 )放养密度 水泥池每667 平方米放3 厘米的贴鱼苗种4 万~5 万尾;粗养池每667 平方米放1 万~2 万尾。要求苗种规格应尽量一致。具体放养密度依各地养殖条件与技术水平灵活掌握。
( 3 )投饲量 饲料有家鱼苗、大型浮游动物、切碎的陆生蚯蚓、鱼糜及人工配合饲料等。饲料配方:鱼粉40 % ,蚕蛹粉30%,血粉10 % ,面粉15 %和5 %诱食剂。诱食剂为绞碎的鱼靡、动物内脏等。前期饵料为水蚤、桡足类、水蚯蚓、鱼糜等。鲇鱼种长至5~6 厘米时应转投人工配合饲料,转食期10 ~15 天。日投3 ~ 4 次,日投饲量为鲇鱼苗种总体重的10 %~15 % ;随鲇鱼苗种体重不断增大,日投饲量则逐渐降至5 %~7 %。
( 4 )日常管理 应正确、适量地投饲与施肥,池中不能断食。因此,要经常检查活饵密度与食台上饵料丰欠,投饲应做到少量多次。适时补充肥料,以利于浮游动物繁殖。管理中还要注意调节水质和水位,分期注水,即每3~ 5 天注水1 次,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 厘米。高温期,池水每日对流1 次,每次约2 小时。为了做好以上管理,每天应巡池3 次,即日出前、中午12 时许及日落时,应观察鱼活动和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5 )培育效果 一般经30~40 天培育,可将全长1~ 1 . 2 厘米大口鲇苗培育至9~12 厘米的大规格鱼种。
上一篇: 柚子疮痂病的危害部位是哪里?
下一篇: 长毛兔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