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可导致牛、羊、兔等多种食草动物感染发病。可呈地方性流行。经常饲喂受淡水螺污染的青饲料的兔群易发。
本病在临床上以慢性表现为主,可见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消瘦,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黄疸症状。时常出现腹泻症状。病后期可见眼睑、颌下等部位出现水肿,最后衰竭死亡。除了全身出现消瘦、贫血以及黄疸病变外,主要病变是肝脏硬化、肝表面有结节突出、腹水增多。
在预防上,平时要注意饲草和饮水卫生,特别注意不要在河边、水沟、水塘等周边收割青草。
在治疗上,可选用硝氯酚(按每千克体重5~8毫克拌料)、阿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拌料)或三氯苯唑(按每千克体重10~12毫克拌料)等驱虫药进行治疗。
一旦发现本病,要及时地采取隔离饲养和治疗措施。治疗螨病的药物也很多,其中首选的药物为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0.4毫克,口服或肌内注射),此外还可以用双甲脒、辛硫磷、敌百虫、溴氰菊酯等进行局部浸泡和外涂。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细节问题。第一,在使用药物外洗之前,要用温的肥皂水溶液洗刷患部,充分清除患部的痂皮和污物,使药物能充分接触到患病皮肤。第二,由于本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每次需浸泡3~5分钟(只需浸泡患病局部,而不要将整只肉兔浸于药液中),每间隔5~7天重复外洗1次,持续3~4个疗程。为了避免肉兔口舔患部造成中毒现象,每次浸泡药物几分钟后要用清水冲洗一遍。第三,在治疗处理患部的同时,要用杀螨虫药物(如敌百虫、辛硫磷、溴氰菊酯等)对兔笼进行彻底消毒,以免肉兔再次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