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坏死性肠炎是发生在种鸭的一种传染病,以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检见肠道黏膜坏死(故称烂肠病)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鸭群受各种应激因素如免疫接种、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刺激后,尤为多见。发病原因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
一、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只,眼观病变大致相同。食道膨大充盈,肌胃中充满食物;肝脏肿大呈浅土黄色,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坏死斑点;脾脏肿大呈紫黑色;空肠和回肠扩张,内有血样液体,十二指肠黏膜出血,疾病后期见空肠和回肠黏膜表面等覆盖一层黄白色恶臭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的肠黏膜;空肠和回肠黏膜上有散在的枣核状溃疡灶,溃疡深达肌层,上覆一层伪膜。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根据以上变化初步诊断为坏死性肠炎。
二、实验室检查
1、镜检。无菌操作采取坏死肝组织,用两张玻片作肝组织压片,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有内生芽孢的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鸭肝脏和脾脏,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色氨酸磷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置于37℃下24小时后观察,可见白色、圆形、隆起、半透明的菌落,经涂片、染色和镜检,可见菌体形态与压片相同。
3、生化物性。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发酵葡萄糖、蔗糖、甘露糖、困糖、麦芽糖和棉子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山梨醇。不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和亚硝酸盐。
4、药敏试验。该菌对链霉素高敏,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中敏,对青霉素、新诺明不敏感。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该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
三、治疗措施
1、全群采用TMP+0.2%氟苯尼考饮水,每天饮水3次,连饮5~7天。饲料中添加多维,连喂5~7天。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和消毒。采取上述措施治疗5天后,全群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病情得到了控制。
2、硫酸新霉素或红霉素,药量按0.02%拌料(100公斤饲料中加入20克药),连续饲喂2~3周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严重病鸭,可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每只肌注青霉素10~15万单位、链霉素15~20万单位,每天1次,连续治疗2~3次,也可获较好效果。
3、对病鸭也可每日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5万单位/只,胸部肌肉注射,连用4天。用药当天晚上,部分鸭只食道膨胀大部开始排空变小,并恢复食欲,拉污秽带血的粪便。4天后为巩固疗效,改用氟派酸连续饮水5天。两周后病鸭基本康复。
4、舍内带鸭消毒,每天一次。清除水线下湿垫料,更换干燥新垫料。提高舍温2℃~3℃,以减少应激。死鸭装袋消毒后,运出深埋。环境消毒每天一次。
经采取以上各项措施,3天后大群基本稳定,无新发病例出现.
鸭坏死性肠炎是发生在种鸭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其病变特征是肠道粘膜坏死,故称“烂肠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为高发季节,无特别差异。鸭群受各种应激因素如免疫接种、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刺激后,尤为多见。
种鸭坏死性肠炎发病原因:
病原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但用纯化的细菌培养物或肠内容物均未能传播或复制出该病。
种鸭坏死性肠炎剖检现象:
病鸭虚弱,不能站立。有的病鸭死前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剖检病变主要见于肠道,空肠和回肠扩张,内有血样液体,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图12.1)。疾病后期见空肠和回肠粘膜表面等覆盖一层黄白色恶臭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的肠粘膜(图12.2)。根据以上变化可以诊断该病。
种鸭坏死性肠炎治疗:
硫酸新霉素或红霉素,药量按0.02%拌料(100公斤中加入20克)。
种鸭坏死性肠炎病防治:目前,本病病原尚不十分清楚,从发病的因素分析,不良的饲养管理,特别是水源污浊,是造成发病的重要应激因素,因此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改善环境卫生,特别是游泳的水源要保持流动,严禁生活污水混入,对预防本病非常有益。
上一篇: 与水稻轮作能减轻草莓菌核病的发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