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鹅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鹅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在种鹅的育成期间,饲养管理的重点是对种鹅进行限制性饲养,其目的在于控制体重,防止体重过大过肥,使其具有适合产蛋的体况;做到适时的性成熟时间;训练其耐粗饲的能力,育成有较强的体质和良好生产性能的种鹅;延长种鹅的有效利用期,节省饲料,降低成本,达到提高饲养种鹅经济效益
的目的。
育成期种鹅根据其生理特点,一般分为生长阶段、控料阶段和恢复饲养阶段。限制饲养应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鹅的种用价值。
(一)生长阶段
生长阶段指80~120日龄这一时期。此时期的青年鹅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而且还要经过幼羽更换成青年羽的第二次换羽时期。这时期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不宜过早进行粗放饲养,应根据放牧场地草质的好坏,逐渐减少补饲的次数,并逐步降低补饲日粮的营养水平;使青年鹅机体得到充分发育,以便顺利地进入控料饲养阶段。
(二)控制饲养阶段
1.控制饲养的目的 此阶段一般从120日龄开始至开产前50~60天结束。后备种鹅经第二次换羽后,如供给足够的饲料,经50一60天便可开始产蛋。但此时由于种鹅的生长发育尚不完全,个体间生长发育不整齐,开产时间参差不齐,导致饲养管理十分不方便,加上过早开产的蛋较小,母鹅产小蛋的时间较长,种蛋的受精率低,达不到蛋的种用标准,降低经济收入。因此,这一阶段应对种鹅采取控制饲养,适时达到开产日龄,比较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
2.控制饲养的方法 目前,种鹅的控制饲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减少补饲日粮的喂料量,实行定量饲喂。另一种是控制饲料的质量,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鹅以放牧为主。故大多数采用后者,但一定要根据放牧条件、季节以及鹅的体质,灵活掌握饲料配比和喂料量,既能维持鹅的正常体质,又
能降低种鹅的饲养费用。
在控料期应逐步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每日的喂料次数由3次改为2次,尽量延长放牧时间,逐步减少每次给料的喂料量。控制饲养阶段,母鹅的日平均饲料用量一般比生长阶段减少50~60%。饲料中可添加较多的填充粗料(如米糠、曲酒糟、啤酒糟等)目的是锻炼鹅的消化能力,扩大食道容量,后备种鹅经控料阶段前期的饲养锻炼,放牧采食青草的能力增强,在草质良好的牧地,可不喂或少喂精料,在放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每日喂料2次,喂料时间在中午和晚上9时左右。
3.控制饲养期的管理 控制饲养阶段,无论给食次数多少,补料时间应在放牧前2小时左右,以防止鹅因放牧前饱食而不采食青草;或在收牧后2小时补饲,以免养成收牧后即有精料采食,急于回巢而不大量采食青草的坏习惯。控制饲养阶段的管理要点如下。
1)注意观察鹅群动态 在控制饲养阶段,随时观察鹅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等,发现弱鹅、伤残鹅要及时剔除,进行单独的饲喂和护理,弱鹅往往表现出行动呆滞,两翅下垂,食草没劲,两脚无力,体重轻,放牧时落在鹅群后面,严重者卧地不起。对于个别弱鹅应停止放牧,进行特别管理,可喂以质量较好且容易消化的饲料,到完全恢复后再放牧。
2)放牧场地选择应选择水草丰富的草滩、湖畔、河滩。丘陵以及收割后的稻田、麦地等。放牧前,先调查牧地附近是否喷洒过有毒药物,否则,必须经1周以后,或下大雨后才能放牧。
3)注意防暑 育成期种鹅往往处于5~8月份,气温高。放牧时应早出晚归,避开中午酷暑,早上天微亮就应出牧上午10时左右应将鹅群赶回圈舍,或赶到阴凉的树林下让鹅休息,到下午3时左右再继续放牧,侍日落后收牧。息的场地最好有水源,以便于饮水、戏水、洗浴。
4)搞好鹅舍的清洁卫生 每天清洗食槽、水糟以及更换垫料,保持垫草和舍内干燥。
(三)恢复饲养阶段
经控制饲养的种鹅,应在开产前60天左右进入恢复饲养阶段,此时种鹅的体质较弱,应逐步提高补饲日粮的营养水平,并增加喂料量和饲喂次数。日粮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5~17%为宜。经20天左右的饲养,种鹅的体重可恢复到控制饲养前期的水平。种鹅开始陆续换羽,为了使种鹅换羽整齐和缩短换羽的时间,节约饲料,可在种鹅体重恢复后进行人工强制换羽、即人力地拔除主翼羽和副主翼羽。拔羽后应加强饲养管理、适当增加喂料量。公鹅的拔羽期可比母鹅早2周左右进行,使后各种鹅能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