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们赵县有大量种植,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途径。但是棉花的一些病害比如黄萎病、枯萎病的大肆发生却使农民的收入逐年降低,针对这些病害广大农民应提早正确的识别与防治,使病害得到有效地防治。
一.主要症状:
1.棉花枯萎病症状表现:黄色网纹型:苗期感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叶肉仍保持绿色,呈黄色网纹状斑纹,后扩大至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黄化型: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紫红型:苗期感病,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发病,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色、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凋萎型:叶片迅速失水褪色,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秆
2、棉花黄萎病症状表现:普通型: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在叶缘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叶缘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花西瓜皮症状。落叶型: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杆,其上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
3、两种病状的典型区别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最为明显的区别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
二.发生规律:
棉花枯萎病:①棉花枯萎病在土壤温度达20℃左右,相对湿度70%时,田间开始发病。地温到25-28℃时,便出现点片死苗,到结铃期开始减退。②棉花的种品种对抗病性有明显差异。③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④土壤线虫
棉花黄萎病:①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25℃,高于30℃,发病缓慢,35℃以上时,症状暂时隐蔽。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在七八月份,花铃期达到高峰。②棉花品种不同,对黄萎病的抗性也不同。③棉花生育期不同,抗病也不同,棉花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抗病性开始下降,黄萎病的发生逐渐加重。④耕作栽培条件不同,黄萎病发生率也不同。棉田连作,土壤中病菌数量累积愈多,病害愈重;水愈大,病传播愈快;营养失调也是促成寄主感病的诱因,氮、磷是棉花不可缺少的营养,但偏施或重施氮肥,反能助长黄萎病的发生。
三.综合防治: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入棉种、棉籽饼棉籽壳。
3、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深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4、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对重病田实行轮作换茬,南方可水旱轮作2-3年,北方可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土壤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胶悬剂375g,加清水50kg制成药液,浸泡脱绒棉种20kg,常温下浸种14h.对零星病点进行土壤消毒,可每平方米用98%棉隆颗粒剂140g拌入病土
2、灌根喷雾:发病初期,亩用3%广枯灵水剂30-40ml对水50-60kg灌根。或用12.5%多菌灵?水杨酸悬浮剂250倍液喷雾,10d喷1次,连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