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菌的形态:用解剖针蘸蒸馏水挑取病部黑绿色霉状物,放到载玻片上的灭菌水滴中,拨匀,盖上盖玻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病菌的分生孢子梗为褐色或黄褐色,数根至l0余根成束丛生,少数有分枝。分生孢子梗基部较粗,先端略细,有隔膜3~l0个,大小为40~70微米×4.2~5.6微米,其上端有孢痕。分生孢子形状不一,多数近纺锤形,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往往有较长嘴胞,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隔膜处微缢缩,大小为10~70微米×6~22微米。老熟的分生孢子壁较厚,暗褐色,幼嫩的分生孢子壁较薄,呈黄褐色至暗黄色。根据病菌形态特点,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Keissler.]。
2.病原菌的培养性状: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生长茂盛,开始时乳白色,不久呈灰绿色,有黑色色素沉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36℃,最低10℃~ 12℃。最适pH值5.9。在5℃左右病菌也能缓慢地生长,所以梨果在贮藏期病斑也能缓慢发展。病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与菌丝发育最适温度基本相同,荧光灯照射可促进产孢。病菌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5℃经5~10分钟病菌失去发芽能力。
对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 平板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8℃,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适宜生长相对湿度为50%~100%,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 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的pH 值为4~12,最适生长pH 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 值为7~8, 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 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3.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能产生寄主特异性毒素AK和寄主非特异性毒素。其中前者仅对感病性品种起作用,后者对各种品种均起作用。AK毒素在孢子发芽的芽管内形成。其中又分为AK特异性毒素I和Ⅱ。寄主特异性毒素对寄主细胞起作用,可使细胞膜透性增加,原生质膜凹陷、崩溃,电解质消失,原生质流动停止,使寄主细胞失去对病菌侵入的抵抗能力。不同的菌株其病原性、产生毒素能力及生理特性略有不同,但寄主特异性毒素的作用和病原性基本一致。
上一篇: 青花椰菜空茎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 香瓜有什么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