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向日葵 > 向日葵有哪些病害?如何防治? 向日葵

向日葵有哪些病害?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褐斑病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和幼苗染病叶片上生近圆形褐色病斑,外围有黄色晕圈,背面灰白色。成株染病病斑多角形,褐色,也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多雨潮湿,病斑易脱落或穿孔,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柄染病病斑褐色狭长条状。

二、锈病 症状:向日葵各生育期病菌均可侵染叶、茎、花盘等部位,引起发病。苗期发病,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期变成小黑点,为病菌性孢子器;叶片的正面产生黄色小点,即病菌的锈子腔。以后病叶上便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黄褐色小疱。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三、菌核病 症状:向日葵各生育期均可受菌核病的危害。苗期受害,茎基部产生褐色水浸状大斑,空气湿度高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后期生有黑色菌核,病斑绕茎后失水,幼苗枯萎而死。成株期茎的中、下部感病时,产生褐色凹陷溃疡斑,病斑扩大后易折断。髓部生有黑色菌核,表皮失水呈灰白色,破碎呈麻状。花盘受害后,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变褐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在瘦果和果座之间蔓延,形成黑色菌核,花盘腐烂后脱落,瘦果不能成熟。

向日葵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轻,中熟品种发病重,油用型品种发病轻,食用型品种发病重。

二、土壤处理,每亩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农思得)可溶性粉剂500至1000克进行土壤消毒,彻底铲除土壤中的病菌,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

三、深耕,收获后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地,将遗留在地面上的病叶翻入土下,可减少大量越冬菌源,减轻第二年病害的发生。

四、施用的有机肥要经过腐熟或化学药剂(杀虫、杀菌)的处理。


五、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农思得)可溶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喷雾,每隔7至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至3次

一、褐斑病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和幼苗染病叶片上生近圆形褐色病斑,外围有黄色晕圈,背面灰白色。成株染病病斑多角形,褐色,也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多雨潮湿,病斑易脱落或穿孔,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柄染病病斑褐色狭长条状。

二、锈病 症状:向日葵各生育期病菌均可侵染叶、茎、花盘等部位,引起发病。苗期发病,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期变成小黑点,为病菌性孢子器;叶片的正面产生黄色小点,即病菌的锈子腔。以后病叶上便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黄褐色小疱。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三、菌核病 症状:向日葵各生育期均可受菌核病的危害。苗期受害,茎基部产生褐色水浸状大斑,空气湿度高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后期生有黑色菌核,病斑绕茎后失水,幼苗枯萎而死。成株期茎的中、下部感病时,产生褐色凹陷溃疡斑,病斑扩大后易折断。髓部生有黑色菌核,表皮失水呈灰白色,破碎呈麻状。花盘受害后,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变褐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在瘦果和果座之间蔓延,形成黑色菌核,花盘腐烂后脱落,瘦果不能成熟。
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轻,中熟品种发病重,油用型品种发病轻,食用型品种发病重。

二、土壤处理,每亩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农思得)可溶性粉剂500至1000克进行土壤消毒,彻底铲除土壤中的病菌,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

三、深耕,收获后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地,将遗留在地面上的病叶翻入土下,可减少大量越冬菌源,减轻第二年病害的发生。

四、施用的有机肥要经过腐熟或化学药剂(杀虫、杀菌)的处理。

五、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农思得)可溶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喷雾,每隔7至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至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