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症状与诊断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是局部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都可被侵害。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群众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田间幼苗高33厘米左右时即可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觯紊乱,严重的会出现早枯。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发生规律:该病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该病盛发期。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防治措施:
1、摘除病瘤。在玉米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在病瘤未变色时进行人工摘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丢在田间。成熟的病瘤丢在田间后,病瘤产生的黑粉(病原菌)会随风、雨漂移,再次感染玉米幼嫩组织,直到玉米完全成熟。实践证明,摘除销毁病瘤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最好措施之一。
2、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
玉米瘤黑病近年严重发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导致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的首要条件。经过近年来的研究,玉米生长前期即6月中旬至 7月上旬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400c,使玉米生长势弱,抗病能力下降。7月中下旬有连阴雨天气,气温降低,后期多雨,使田间湿润,7月下旬至8月初在玉米抽穗时,在温度和湿度均适宜的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孢子从表皮和伤口处侵入玉米内。2006年和2009年6-7月的气候条件完全相同,使瘤黑粉病都发生严重.
2.种子的品种和质量存在的差异
近年,在浚单20和浚单22玉米品种上该病发生严重,而其它品种发生不太严重,说明品种抗病性存在的差异,苞叶厚而坚密的品种较为抗病;另外,发生严重的地块普遍是种植大包装的浚单系列的玉米种子,大多数是未进行药剂拌种的种子, 拌种能起到杀灭和保护土壤中病菌侵染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购买种子时一定选合格的药剂拌种的种子。
3.虫害的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棉铃虫和玉米螟将雌穗花丝和穗轴咬伤,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8月上中旬是三代棉铃虫的发生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玉米螟的发生盛期,虫害严重发生有利于病菌入侵,导致该病也严重发生。
4.农事操作不当,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积累 近年来秸秆直接被粉碎还田的面积不断扩大,瘤黑粉病菌未经腐熟、沤制,有利于其在土壤中存活和积累。应在秸秆粉碎前,把病残体割除,带到田外处理。
防治措施
1.选用合格的玉米品种和抗病品种 种植药剂拌种的种子,所用药剂是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选择正规包装的种子,不要贪图便宜选择散装的种子。抗病品种有郑单958、豫玉22、豫玉25、豫玉26等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 对于发生严重的地块,玉米生长后期及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到田外深埋或焚烧。对于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能浇灌的地块在早上和傍晚进行浇水,提高植株的抗逆力。还应及时防治穗部虫害。
上一篇: 如何配制肉鸡的料槽?
下一篇: 君子兰叶斑病与根腐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