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六点天蛾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一年发生1代,在河北南部和山东、河南等省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发生1代的地区,成虫于6月份羽化,7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发生量大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危害至9月份,老熟后入土化蛹。在发生2代的地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从6月下旬开始,就有幼虫陆续老熟入土化蛹。第一代成虫于7月份发生。第二代幼虫发生期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幼虫开始老熟,并人土化蛹。成虫白天静伏于叶背,黄昏时开始活动,有趋光性。卵多**于枝干上的裂皮缝中,偶有**在叶上者。幼虫食量较大,常暴食叶片。老熟幼虫多在树冠下疏松的土中做土室化蛹,以47cm深处较多。幼虫常被寄生蜂寄生。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发现有幼虫危害时,应仔细检查被害叶周围的枝叶上有无幼虫,及时消灭。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②农业防治。春季深翻树盘,将在土中越冬的蛹翻至土表,被鸟类啄食或晒干致死。③药剂防治。一般情况下,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常用杀虫剂对其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发生规律
在河北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地下5至10厘米深处的蛹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出现,白天静伏不动,傍晚活动,有一定趋
光性。卵产于树枝阴暗或树干裂缝内,或叶片上,散产。每雌蛾产卵量为170至500粒。卵期约7天。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发生为害。
6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地作穴化蛹,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2代幼虫开始为害,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地4至7厘米
作茧化蛹越冬。
二、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
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
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
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
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
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上一篇: 马铃薯晚疫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 冬季通风控制过程中易出现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