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黄花菜叶斑病发生和危害严重,一些田块病株率达90%以上,产量损失30%-50%。该病发生加重的原因,一是偏施氮肥;二是种植密度过大,荫蔽严重;三是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四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五是冬季未能彻底清除病残株,到高温多湿季节病害发生和蔓延快。
防治黄花菜叶斑病首先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一是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二是彻底清除病株残体;三是适时更新复壮老蔸,换茬时尽量先栽抗叶斑病的细叶花、重阳花等品种。
化学防治,选用50%速克灵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粉锈宁500倍液或1:1:120倍波尔多液喷施。
1.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种抗病品种。如细叶子花、重阳花、冬子花等。
2.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好幼苗。合理施肥,多施农家肥,并深挖土,使幼苗健壮;清除地上病残体,采摘黄花后及时割苗,集中烧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明涝暗渍;春季新叶大量发生时,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防止叶片生长过快,组织过于幼嫩,容易被病菌侵染。
3.发病期间及时喷药。常用药剂为:1%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夭左右一次,共2~3次。
黄花菜叶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如下。
1、黄花菜叶斑病发生特点
1.1 主要症状。叶斑病是黄花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又称“发灾”、“水瘟”等,是每年黄花菜发生最早的一个病害。一般发病后都会减产30-50%。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苔,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纵间比横间扩展快,后期出现霉状物或小黑点病征。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苔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大片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为害严重的可造成全部枯死,无花可收。?
1.2 病害流行特点。叶斑病在3月上旬始见,5一6月份为流行高峰期;病害发生主要与气候、栽培管理和品种有密切的关系,气候因子是导致发病与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度情况下发病严重。病菌随植株残体越冬,翌年3-4月随幼苗出土,气温回升,病菌即侵入嫩苗为害,若此时温度变化大或遇雨天,相对湿度大,病害极易流行。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栽植年限过久的地块发病较重,而6年以下的壮龄株抗病性较强;冬季田管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发病较轻,重施氮素肥料,少施磷、钾肥料的田地则病害发生重。
1.3 病源菌。由镰孢霉属病原真菌引起, 该病菌为真菌,以菌丝体及子实体在病株上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孢器内生孢子作为初侵和再侵接种体,从孔口、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
2、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用抗病良种。黄花菜生产品种的选用,应本着因地制宜、高产抗病的原则。主要选用当地十八格黄花菜品种,具备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优良种性。
2.2 合理密植。采取宽窄行的栽培方式,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20一30厘米,每公顷栽4.5-5.0万株,这样既保证有足够的苗数,奠定速生丰产苗架,又有利保持菜园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能力。
2.3 适时更新复壮。当黄花菜蔸龄达6年以上时,每蔸内分蘖数过多,病虫为害加重,产量亦开始下降,此时要及时更新复壮,促进黄花菜健壮稳长。
2.4 做好平衡施肥。黄花菜应以施用高温发酵后的有机肥为主,在施肥方法上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施苔肥,补施蕾肥”。要防止施用化学氮肥过多,增施钾肥和硼肥,合理配施磷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虫能力。
2.5 药剂防治技术。根据黄花菜花蕾成熟不一致,需要每天采收与控制病的现实矛盾,为此“早”是黄花菜用药防治的核心,应坚持预防为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做好合理搭配和交替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当前防治黄花菜叶斑病较好的药剂有10%世高水分散剂2000倍液;或选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病害初见期任选一种药剂喷雾,隔10一15天防治一次,连治2一3次。并做到轮换使用不同药剂。用药时雾点要细,由于黄花菜叶片蜡质层厚,叶面光滑,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以增加粘性,提高药效。此外,在防病时可加入吡虫林,灭虫灵,虫杀净等低毒对口药剂,达到病虫害兼治,减少用药次数,确保综合防治效果 。
上一篇: 种植小麦需要防治哪些地下害虫?
下一篇: 食用菌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