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荸荠杆枯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其他禾谷类

荸荠杆枯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秆枯病为荸荠的主要病害,主要在南方种植区发生分布。通常病株率30%~50%,严重时病株率80%~100%,致植株成片枯死,显著影响荸荠生产。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茎、花器。叶鞘染病,初期基部出现暗绿色不规则形水渍状斑,后扩展到整个叶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出现短条状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茎秆染病,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或椭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病部凹陷变软,其上产生黑色小点。花器染病后亦产生类似椭圆形至不定形病斑,多发生在鳞片或穗颈部,终致花器枯黄坏死。湿度高时病斑上可产生浅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荸荠秆枯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荸荠柱盘孢霉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田间17~29℃,连续阴雨或浓雾、重露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通常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闻通风透光性差,病害严重。严重发病的田块,因茎秆变软而倒伏。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该病,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区和重病田应推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与荷藕、慈姑轮作也可以。最好小块种植,排灌分开,避免串灌和漫灌。不使用病田生产的荸荠种。注意对球茎和荠苗进行药剂处理,球茎用药浸泡l8~24小时;荸荠苗在定植前药齐腰浸渍2~3小时后移栽。早期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蔓延。荸荠封行前后,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根据田间苗情、天气和病情喷药,隔7~15天一次,共喷3~4次。注意交替喷药,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在药剂选用上,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药剂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田间发病后使用治疗效果很差。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药有:立尔得(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和20%的噻菌铜等。
 田间发病后喷药防治,应保证适宜的用药浓度和用药量。据试验,在发病初期,用上述药剂喷雾,隔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次后防效可达80%左右,而每次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公斤喷雾的,防治3次后防效只有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