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一般来说,淡水养殖的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场所,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蓄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提高养殖水域水质控制技术,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是实现水产品的健康养殖的根本。 一、水质参数 要做好水质的调控,首先要了解养殖水体的主要水质参数。 1.生物因子 包括野杂鱼及其鱼卵、水绵、饵料生物和微生物等。野杂鱼及其鱼卵随水源进入养殖池,其生长与繁殖,轻者与养殖品种争夺饵料和生态位,重者会残害养殖对象,尤其在养殖对象的苗种阶段。水绵呈丝状,容易缠绕鱼苗,对鱼苗的危害较大。水源中饵料生物包括有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饵料生物量的多少,对养殖也有一定的影响。饵料生物丰富,可以增加产量,反之则会降低产量。为避免野杂鱼及其鱼卵进入养殖水体,可以采取过滤的方法;对于水绵的去除可以采取0.001‰的硫酸铜或0.001‰的石膏浆泼洒的方法。 2.物理因子 主要有水温、透明度和水色等。水温是淡水养殖品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根据鱼类品种不同,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也不相同。透明度的大小主要随浑浊度而改变,受水中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的左右。透明度的大小不仅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对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饵料丰度会产生影响。鱼类养殖最适宜的水体透明度为30厘米~40厘米。水色主要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一般而言,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正常水色为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和浅褐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金黄藻、黄绿藻等),这两类水中所含的藻类均易被鱼类消化吸收,是适合养鱼的最佳水色。 3.化学因子 主要有pH值、溶解氧、溶解盐类和有害物质等。养殖水体的pH值对鱼类的安全范围为6~9。鱼类最适宜生长发育的pH值范围为7.5~8.5;虾类为7.8~8.6;河蟹为7.6~8。pH值超过9.5以上或是低于4.5以下就会直接造成鱼类的死亡。大多数鱼类健康生长对水体的溶解氧要求为6毫克/升,鱼种为7毫克/升。水中溶解氧高,可以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类主要有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等。如果营养盐类太多,使水太肥,耗氧量也大,可能造成鱼类缺氧中毒的危险。
还有很多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有重要的行业地位。目前,淡水养殖池塘面临环境污染与品质保障双重压力传统池塘养殖调控能力弱,技术方法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池塘养殖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水资源。由于水域环境恶化,自然水体自净能力差,随养殖废水排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升级迫切需要工程化调控技术。在所有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设施化和装备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过程主要依赖经验和劳力,对与质量和效益有关的关键环节的把握度很低,还没有脱离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无论从提高增产潜力还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看,未来养殖业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先进适用的养殖设施的装备和运用。
量化调控技术是实现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施精准化调控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养殖设施的产出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养殖生产者的收益,可以使养殖生产系统对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依赖度大大降低。许多缺水地区或者环境水域被污染地区,养殖生产条件将得以保障。可以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实现用高效的物质条件装备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现代化发展,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本技术拟针对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业发展水平低,养殖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大,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通过推广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水质量化调控,达到“节水、健康、高效”的池塘养殖目标,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为全国性的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与模式升级发挥积极地作用。
下一篇: 铁心999冬瓜品种种植要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