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的防治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优良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经济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引进不带晚疫病的种薯。如克新1号、克新13等。
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类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轮作,没有共同病害,营养类型也不相同,有利于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建立无病留种地,减少初侵染源 :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5Km以上。对于马铃薯新种植区,无病种薯就更为重要;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来源,但是,即使切块检查也不能完全消除病薯,所以还要进行种薯处理。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分病菌,推迟晚疫病的发生20天,降低病情指数约50%.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或每亩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250g,配成颗粒剂(含药量1%~2%)。
消毒:用水或消毒剂对农具消毒。
2、化学防治
影响化学防治效果的因素
设备因素
设备要求:一要喷药雾化好-喷药压力要求4个压以上(叶背面要有雾化的药剂);二要喷洒均匀药臂喷头间距一致;三要。喷药机可调性好(高度);四要。喷药机稳定性好(各节药臂连接稳固);五要拌药方便、均匀。
人为因素
一是树立“以防为主”的控制晚疫病理念;二是根据品种用途,做好投资预算,提前准备好充足的药剂;三是操作者尽职尽责, 喷药前测定、调试喷头喷药时刻注意喷洒的均匀性,喷药要及时。
药剂因素
A 系统型杀菌剂包括:银法利、金雷多米尔、 杀毒矾、安克、抑快净、克露、瑞凡;
B 保护型杀菌剂包括:大生、百菌清(达克宁)、易保、可杀得、猛杀生、科佳、福帅得、阿米西达;
这些杀菌剂对晚疫病均有一定控制作用!
化学防治施药原则
.系统型药剂与保护剂型药剂交叉使用(保护药剂也交叉使用)
封垄前第一遍杀菌剂用系统型的,而且要根据气候尽早使用。
植株快速生长期和雨季穿插系统型的。
药剂混配原则:杀菌剂可以和杀虫剂混合使用,但二者均不可以与除草剂混配; 避免三种以上药剂混配;两种新型药剂混配需要做混配沉淀实验。
杀菌剂喷施四防:一防止漏喷:地边、结合垄、边垄;二 防止量不足;三 防止喷洒不均匀;四防止喷药后4小时降雨。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它蔓延快,多发生在开花后,故称“晚疫病”。
晚疫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叶片、茎和薯块。叶片感病时,先在叶尖或叶缘呈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 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在叶背面产生白霉(孢子梗和孢子囊),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叶柄、茎部感病时呈褐色条斑。晚疫病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块茎感病时呈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并逐步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病菌的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有的不发芽或发芽出土后死亡,有的出苗后在温度、湿度适宜时,成为中心病株。病斑上的孢子借气流传播再浸染周围其他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并迅速向外蔓延,导致全田植株因感病而枯死。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浸染薯块。带病的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来年发生的主要病源。
在马铃薯开花阶段,只要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夜间温度10℃~ 13℃ 、叶面上有水滴,晚疫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会逐渐蔓延,引起大流行。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丽薯7号;②精选种薯,淘汰病薯。晾晒、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精选种薯,淘汰病薯,以切断病源;③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1—2天,将精选或切块的种子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均匀喷雾后,用薄膜闷种2—3个小时,晾晒或拌上草木灰待干后播种;④地膜覆盖。防止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浸染薯块。地上茎叶发病枯死后,及时将茎叶割去,暴晒2~3天后收获;⑤药剂防治。现蕾时用诺凡30克或霜尿锰锌45克兑水45千克 叶面喷雾防治2—3次。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
4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隔7~10d1次,连续防治2~3次。
上一篇: 玉米象幼虫体形、体色有何特点?
下一篇: 温室芹菜育苗时间一般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