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措施如何? 水稻

水稻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措施如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稻飞虱防治要点:农业防治(1)选育抗虫丰产水稻品种。如汕优10、汕优64等;(2)栽培和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稻飞虱发生的环境条件。对水稻种植要合理布局,实行连片种植,防止稻飞虱来回迁移,辗转为害。在水稻生育期,要实行科学管理肥水: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钾、补磷;灌水要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使 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贪青徒长。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生物防治(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调整用药时间,改进施药方法,减少施药次数,用药量要合理,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其次,可采用草把助迁蜘蛛等措施,对防治飞虱有较好效果。(2)放鸭啄食。油类防治分蘖期的稻田,每667㎡用轻柴油或废机油0.5-1kg,拌潮沙30-40kg,均匀撒入田中,待油扩散后,用小棍或扫帚等震动稻株,将飞虱震落于水面,触油而死;乳熟期后,采用油水泼浇,即待油扩散后,用木勺舀田中油水,反复泼浇稻株基部,杀死飞虱。油类防治应注意在滴油前要保持田水3-5cm深,隔日后换清水。药剂防治应用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防治适期是2龄若虫盛发期。常用药机有:扑虱灵(噻嗪酮),在低龄若虫盛期喷雾,药效长达1个月,且对天敌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特效药。还可以用吡虫啉、啶虫脒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水稻生长后期,植株高大,要采用分行泼浇的办法,提高药效。施药时,田间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

1 、农业防治1.1、科学管水,适时晒田 科学的管水方法是坚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1.2、配方施肥,平衡营养 偏施氮肥、过多施用氮肥都会加重稻飞虱发生程度;增施磷、钾、硅肥均能提高水稻对稻飞虱的抗性。同时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确定磷钾肥的用量,并增施一定数量的硅肥。2、 化学防治在施药质量上,要做到四准一足两防治:一是要做到“四准”,即抓准时机、选准药剂、配准浓度、打准部位;二是要用足水量;2.1治上压下,压前控后 中稻在7月中下旬防治第三代褐飞虱以压低第四代基数,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第四代褐飞虱以压低第五代基数,选用稻飞虱,10-15g/亩,喷雾防治,注意重点对叶面、叶背的喷雾,且喷雾要均匀、周到,以确保防效。2.2主害代防治2.2.1防治时期 7月上中旬防治中稻第三代白背飞虱,8月上中旬防治晚稻第四代白背飞虱;8月中下旬防治中稻第四代褐飞虱,9月中下旬防治晚稻第五代褐飞虱。2.2.2防治指标 二、三龄若虫高峰期,处于孕穗至抽穗期的水稻百蔸虫量1500头;处于乳熟期的水稻百蔸虫量2000头。3、 注意事项3.1、施药时要用足水量,重点喷雾水稻植株中下部。3.2、施药后24小时内下雨,应在雨停后重新喷施一次。

稻飞虱的防治对策

1. 选栽抗耐虫高的品种 在对稻飞虱进行防治时, 很难从根源上完全将稻飞虱杀死或是灭绝, 因为即使杀死了我国境内所有的稻飞虱, 它们也能够从其他地区迁飞过来。所以说要想做好防治工作, 并不能单纯地从杀死稻飞虱入手, 还需要多方面考虑, 从多角度着手。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 发现在预防稻飞虱时, 选栽抗耐虫高的水稻品种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威优191、II优6078、国丰一号等杂交稻种子的抗耐虫害能力比较强, 能够有效地预防稻飞虱对它们的危害和侵蚀。

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稻飞虱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进行施肥时, 有的农户本意是想使水稻更加茁壮地成长, 在施肥时, 盲目地往稻田中抛洒无机肥料, 这种方法最终不仅无法使水稻健康成长, 反而容易使稻田中的水质富营养化。基于这样的原因, 在培植水稻期间, 必须要科学合理施肥, 要注重氮、磷、钾等肥料的均衡, 无机肥料和有机肥配合使用, 控制秧苗贪青徒长现象的发生, 提高水稻的抗虫害能力, 尽可能创造出不利于稻飞虱生长发育的环境, 促使水稻健康成长。

3.消灭越冬虫源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气候变化较为明显, 因此大部分稻飞虱并不会在我国越冬, 它们多是在春季迁飞过来的。但是在南方沿海地区, 气候温暖, 还是有许多稻飞虱会在当地越冬。因此, 在防治稻飞虱时, 还需要消灭越冬虫源, 比如说, 稻飞虱喜欢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茎秆内越冬, 那么, 在收割完水稻之后, 农户可以等待一段时间, 通过冬季积肥的方法, 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 尽可能地消灭虫源。 2.4 适当喷洒农药 在种植水稻时, 必然会喷洒农药, 预防各种病虫害, 在预防稻飞虱时, 同样也会运用到农药, 农户在喷洒农药时, 需要注意施药量要充足, 尽可能地喷洒在稻飞虱容易寄居的地方, 保证水稻的茎秆部位能够接触到药水, 因为这些部位是最容易累积稻飞虱虫卵的地方。通过合理的喷洒, 有效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