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如何识别与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 小麦

如何识别与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梭条花叶病的预防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近年来均有较大面积发生,而且有加重趋势。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小麦感病后,苗期心叶褪绿或扭曲,有时出葱管状症状,嫩叶上出现淡绿色至橙黄色斑和梭形点,以后扩大成与叶脉平行的条斑或梭条状斑,最后梭条斑中心坏死。发病轻的田块麦苗成团发黄,重病田全田麦苗发黄,病株叶片枯死,出现死苗。病株根系发育差,拔节后生长纤弱,株形松散,分蘖萎缩,重病株抽穗前多数分蘖枯死或整株枯死。后期病株穗短小,有的穗轴扭曲形成畸形穗,子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

小麦梭条花叶病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引起,通过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传播,只危害小麦属作物。该病属低温型病害,仅在8—15℃温度条件下浸染和表现症状。秋季温度在15℃以下时开始侵染,冬季气温下降至8℃以下时停止侵染,气温升高到8℃以上时显症。一般年份在1月份就可表现症状,早的年份在头年12月份就表现症状。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病株症状消失,转为隐症状态,生长发育逐渐恢复。该病春季发病比纹枯病早。

小麦一旦发生梭条花叶病,没有合适的药剂防治,只能采取综合措施保苗护苗。一是适期施好返青肥。返青期在病田重施速效氮肥,能促进生根,快出新叶,增强植株抗耐病能力,减缓病苗黄化、矮化程度,降低分蘖死亡率和死苗率,提高成穗率。一般在发病初期,每亩增施尿素4—5公斤。二是加强管理,清除、处理病残体,防止病原随病土和病残体扩散传播。三是喷药保护。已发病的田块,可选用氟氯啶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磷酸二氢钾、尿素溶液混喷,共喷1—2次,以提高麦苗耐病性,减轻危害,促进恢复生长。发病轻的田块,返青期可用5%菌毒清500倍液喷雾。种麦时选用抗病品种、适期迟播、轮作换茬等,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目前种植的抗梭条花叶病小麦品种有宁麦9号、镇麦4号、镇麦5号、扬辐麦2号等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常年发病地区选用繁6、8165、80、86、西凤、宁丰、济南13、堰师9号、陕农7895、西育8号等优良抗病品种。

(2)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3)加强管理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