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果树园艺 > > 枣炭疽病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是什么?如何防治?

枣炭疽病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是什么?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受害,最初在果肩或果腰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斑块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病斑扩大后连片,呈红褐色,引起落果。病果着色早,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能长出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泌粉红色物质,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团。剖开落地病果发现,部分枣果由果柄向果核处呈漏斗形、变黄褐色,果核变黑。重病果晒干后,只剩枣核和丝状物连接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轻病果虽可食用,但均带苦味,品质变劣。

叶片受害后变黄绿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枝头上。枣吊、枣股、枣头等营养枝感病后一般不表现症状,处潜伏状态。经离体保湿培养后,均能长出粉红色粘液状分生孢子团。

该病菌可在脱落的枣吊上检到,随风雨飞溅传播或昆虫带菌传播如蝇类、 蝽象类、叶蝉类等。此外,枣槐也可染病并携带病菌,以刺槐为防护林的园片有加重此病发生的条件。据资料介绍,该病孢子在5月中旬前后有降雨时便开始传播但此时离冬枣坐果期沿早。往往在果实近白熟期发病(约8月上、中旬)。另据介绍,分生隐匿民子在高温、高湿、多雨水情况下易于大生发生,最适萌发温度为28~32ºC,相对湿度为95%以上并南昌补充一定糖分,在此适合条件下,不足10小时可完成侵染过程,潜育期一般3~13天,有时长达40~50天以上,具潜伏侵染性。据此,该病于7月前后,由迁移范围大、发生较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带菌及接种有密切关系,也有资料介绍,炭疽病与缩果病合并发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原因,但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这害有密切关系。在近成熟时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 降低菌源基数,减少病源。对树下枣吊、落叶、病果等及时清除,也包括 附近刺槐树的落叶及相关染病树种的病果、枯死枝叶等。尽量不用刺槐防护林,改用其他树种。

(2) 农业栽培措施。见枣锈病部分。

(3) 做好害虫防治,杜绝传播途径。对蝽象类、叶蝉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做重点防治。

(4) 化学防治。于发病期前的6月下旬先用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