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

水稻黑条矮缩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有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完整发生流行规律尚不完全明朗。该病害主要的越冬虫源、毒源地之一是越南,而飞虱的具体迁飞路径及时间相关报道较少。有报道表明,首批迁入华南、江南稻区的白背飞虱带毒率不高,一般在2%一下,但后期田间染病植株上采样,其带毒率可高达70%-80%以上,表明该病毒后期扩繁在侵染能力较强。

品种抗性

针对此类病害已形成商业化的抗性品种报道较少。潘凤英等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发现有4个品种具有较强抗病性。

防治技术

由于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发病因素较多,单单从一个角度着手防治,收效可能不理想。防治该病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消灭传染源

田边地头杂草是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寄主,应予以重点防除。可采用耕得乐(30%草甘膦水剂)100-150ml或暴风雪(200克/升百草枯水剂)50-80ml兑水15kg定向喷雾打田边及田埂杂草。

秧田期首次迁入的飞虱同样是该病害的初侵染源,应在水稻催芽后,采用拌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干粉处理剂)10g拌3-4斤种子(以干种子计),以防秧苗期飞虱迁入为害。

切断传播途径

该病害主要通过灰飞虱、白背飞虱传毒为害,且不经卵传毒,不经种子传毒,说明该病害传毒途径较为单一,飞虱是重点防治对象。各期可采用飞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40g或卓飞(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20-30g兑水15kg均匀喷雾。

保护易感作物

除采取上述措施之外,采用药剂保护水稻植株不受感染同样是重要的一环。

水稻植株在分蘖盛期之前较易感病,应在播种至分蘖盛期期间着重施药保护。

播种期:水稻催芽后,可采用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5g拌3-4斤种子(以干种子计),可减少水稻在秧苗期病毒的侵染。

移栽、抛秧前送嫁,移栽后10-15天两个时期:各期采用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5g兑水15kg均匀喷雾。

水稻封行:可视田间发病情况,按照以上方法巩固施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