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发棉田摘早蕾。运用棉花自身较强的调节补偿功能,在早发的基础上,通过摘早蕾新技术,将棉花结铃盛期调节到最佳时期和最佳部位上,可使烂铃大幅减少。其技术要点: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并具备一定的水浇条件的早发棉田。该技术适用于我国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棉区的“两膜”春棉。摘早蕾的时间、数量和方法。在黄淮海棉区,摘早蕾的时间6月20日-6月26日。5月底至6月5日现蕾的,每株摘去下部1-5果枝上6至8个早蕾;6月6日至6月11日现蕾的,每株摘去下部1-3果枝上4-6个早蕾;6月12日后现蕾的不宜摘早蕾。加强田间管理。摘早蕾后,要加强田间管理,控晚蕾,防止棉花贪青晚熟。黄淮海棉区,应在8月8日-8月15日,通过打边心来控晚蕾。
2、因地制宜及时化学调控。在多雨年份和水肥条件好的杂交抗虫棉,化学调控尤为重要。棉苗出现旺长苗头时,是化控的最佳时期。化控需从蕾期开始,初花期和盛花期是化控的关键时期。棉苗长到7-8片叶进入蕾期,蕾期发生旺长时,每亩用缩节胺0.7-1克,对水15-20公斤,盖顶喷洒一次。花期每亩用缩节胺2-3克,对水40公斤喷洒。长势旺的,打顶后6-8天,每亩用缩节胺2-2.5克,对水40-50公斤盖顶喷洒一次。通过“化控”达到棉行“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阳光照得进,空气又流通”的状态。
3、搞好整枝和推株并垄。对发生郁蔽棉田,用打边心、去赘芽、剪空枝、打老叶、推株并垄、拔除空棵等办法,来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烂铃发生发展。对密度大、生长旺的棉田,秋雨多时,需推株并垄2-3次,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烂铃,促进成熟。推株并垄,宜在晴天下午进行,次与次之间,需间隔7-10天。
4、做好棉田排水防涝。雨季来临前,及早疏通排水系统,做到大雨过后无涝害发生。遇连绵秋雨时,即便田间不出现积水,也会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光照不足,导致烂铃发生,运用划锄晾墒等办法,降低田间湿度。棉花开花后,分期进行培土,对预防棉株倒伏,防止雨后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控制病菌繁衍,减少烂铃有良好效果。
5、及时防治病虫害。棉铃虫、玉米螟等危害棉铃后形成孔洞,雨水灌入引起烂铃。病菌引起的烂铃,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1-5果枝、铃期40天以上的大铃上。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棉铃伤口,避免病菌和雨水浸染,可有效减轻烂铃。烂铃发生初期(烂铃植株达0.1%)喷药防治效果良好,如果烂铃发生较重时再喷药,效果就很差。可选用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田间喷洒,每亩每次喷洒药液45-60公斤。要对准棉株中下部的青铃喷洒均匀,间隔6-8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在86%左右。喷药前,采摘吐絮棉铃,避免因喷药而降低纤维质量。可结合防治第4代棉铃虫,在杀虫剂中加入防烂铃的杀菌剂,这样既防治害虫,又能预防烂铃。
6、及早采摘烂铃。在烂铃发生期间,及时深入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烂斑棉铃、虫蛀棉铃,随时采摘抢晴天晾晒。将采摘下的棉铃先放入1%乙烯利溶液浸蘸后捞出晾晒,可促进棉铃迅速开裂,收到改善纤维品质、减少损失的效果。
1、通过调整棉花生育进程,使棉花裂铃吐絮的始期与当地的秋雨时期错开,减少烂铃发生。
2、采取控制株型栽培,使棉田通风透光。科学的办法是通过合理的行株距配置、恰当的肥水管理,加之应用生物调节物质控制和人工整枝的办法,把棉花培养成理想的株型。保持棉田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棉田湿度,从而减少烂铃发生。后期施氮肥多少,与烂铃发生的数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后期生长比较繁茂的棉田,千万不要再施氮肥,否则,会加剧烂铃的发生。
3、在烂铃发生以前喷洒化学药剂对防治烂铃具有一定的作用。药剂有波尔多液、代森锌、富民隆等。
4、及时摘掉老熟桃。掌握棉花烂铃规律,不等烂铃就把已经成熟的棉铃摘回来,剥晒成花。所谓老熟桃,即指铃期50天以上的黄皮桃、棉壳已经裂缝尚未吐絮的裂嘴桃等。采取熟一个摘一个,一直摘到估计经常发生的烂铃部位为止。摘熟桃要抢晴天摘,并做到随摘随剥晒,以避免堆闷发热腐烂。
上一篇: 礼品西瓜大棚搭架栽培怎样进行肥水管理?
下一篇: 冬季设施农业补充光照的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