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粮食产量约5亿吨/年,对照2020年的粮食需求(口粮2亿吨/年,饲料粮5亿吨/年),缺口达2亿吨/年之多。如果依靠增加粮食生产来弥补该缺口,至少需要增加耕地3 300万公顷以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宜耕土地十分紧缺的国家而言,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较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大力种草养畜、发展以饲草种植和草食家畜养殖为核心的草地农业。种植饲草,变籽实体生产为营养体生产,产量高且稳定。营养体生产植物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籽实等皆为收获目标,与仅以籽实体为收获目标的谷物生产相比,正常情况下产量高出1倍以上。籽实体生产对环境要求较为严格,从萌发出苗到花芽分化、拔节抽穗、扬花传粉、灌浆成熟等任何一个时期遭遇逆境(如干旱、低温、冰雹、大风、光照不足等)都将造成籽实产量较大幅度地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绝收。而营养体生产的生态适应幅较宽,遭遇逆境时减产幅度亦较小,因而产量相对较为稳定。养殖草食家畜还可使人及猪和鸡等畜禽难以利用的谷物秸秆成为牛和羊等牲畜的粗饲料,肉和奶等畜产品的产出大幅度增加。另外,利用季节性闲田种草,也可养殖数量可观的草食畜禽和草食鱼类,生产大量的畜产品和水产品。如南方亚热带地区冬闲田即具有2亿吨干草的生产潜力。若用以养羊,可养4亿只之多,比近年来全国羊只存栏数还要多近30%。
畜产品是人们消费的重要食品,保障畜产品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粮食安全?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的表述是:“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既强调粮食数量供给要充足,又强调人们在经济上能够承受得起,还强调质量上要营养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粮食的要求远远超越了满足于“吃饱”的要求,“吃好”、“吃的营养”、“吃出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追求,人们的生活需要不仅仅是口粮,还需要肉、蛋、奶、蔬菜、水产品等,需要从动物身上获取丰富的营养物质。“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人们每天食物中应包含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才能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2007年,由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物价指数上涨,引起了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今年的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震动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猪肉和奶类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成为群众消费的热点。因此,保障畜产品安全理应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粮食安全重中之重。
畜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上一篇: 八角茴香油是哪里的土特产?
下一篇: 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蓄纳最多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