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全蚀病如何预防 小麦

小麦全蚀病如何预防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措施:农业措施: ①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加强小麦种子检疫检验,严禁从病区调运或串换麦种;在全蚀病发生区,严禁种植感病品种。 ②进行轮作倒茬。在重病区轮作倒茬是减轻全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实行1-2年与大豆、蔬菜、甘薯及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 ③适期晚播。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推迟播期5-7天。 ④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在化肥施用上应注意控氮、增磷、补钾、配微,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1、对于小麦全蚀病不论是否包衣种子,均应采取防治全蚀病的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可用12.5%全蚀净200毫升兑水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堆闷2-8小时,晾干播种。主要针对全蚀病发生田。全田零星发病的麦田必须在造墒后,可选用50%多菌灵1公斤+15%粉锈宁1公斤+100公斤水,随水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或兑细土50公斤撒于地表,翻耕整地。亩用50%多菌灵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2公斤+100公斤水喷于地表,然后翻耕再播种。2、于小麦播种20--30天即3叶期,用20%三唑酮750--1000倍顺垅喷雾。返青期再喷一次。即结合拌种、土壤处理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蔓延。  

小麦全蚀病多由种子带菌或土壤带菌所致。小麦播种后,在11月病菌开始浸染小麦根部,提前进行预防和关注小麦全蚀病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

  轮作倒茬经调查,不同的种植类型,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程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连作麦田病害重,尤以小麦—玉米—小麦连作田最重;因为玉米是小麦全蚀病病菌的寄主,为小麦全蚀病的传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从国外资料看,通过轮作可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别是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有效减轻或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因为小麦全蚀病病菌不易在非禾本科作物上寄生。推荐轮作方案:小麦—山芋—油菜—花生—小麦;小麦—大豆—冬闲—棉花—小麦;小麦—芝麻—油菜—夏玉米—小麦。因全蚀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期超过1年,故轮作年限在1年以上才会有效。

 (一)农业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

  2.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3.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4.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二)药剂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

  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