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
一、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分类上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无芽胞,具有周鞭毛,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强。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根据抗原成分,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许多血清型,引起一种动物发病的大肠杆菌,常为一定的血清型,一个畜群如不由外地引进同种家畜,其病原性菌株常为一定的1~2种血清型。
二、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呈现地方性流行,也有散发的。该病的发生与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地潮湿污秽等有关。放牧季节很少发生,冬春舍饲期间常发。经消化道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型。
1.败血型 多发生于2~6周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步失调、磨牙、视力障碍,也有的病例出现关节炎,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
2.下痢型 多发生于2~8日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小时死亡,病死率15%~17%。
羔羊大肠杆菌病,俗称羔羊白痢,是由一些血清型不同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死亡率很高。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在羔羊接触病羊、不卫生的环境、吸吮母羊不干净的乳头时,均可感染。少部分通过子宫内感染或经脐带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上一篇: 已发霉的籽实饲料怎样进行去毒处理?
下一篇: 九头狮子草的繁殖方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