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母猪蹄裂发生的原因?

母猪蹄裂发生的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母猪蹄裂:

品种因素 : 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症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国外发现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发病率很低。

遗传因素 : 由于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所以此病是由于高度选育而产生的适应症。这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者利用蹄裂、蹄底增生、偏蹄等性状分析其遗传力,其遗传力多在0.1~0.35之间,多为中等遗传力。

营养因素 :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是横裂;缺锌则呈蹄裂或侧裂;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易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猪场,猪只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生物素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壳龟裂,蹄横裂,脚垫裂缝并出血,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

气候因素 :据调查,此病每年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时发病率最高,春夏季节发病率相对较低。

地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的多。这与圈舍地面的光滑度有关。据调查, 圈面光滑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 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这三种类型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最低,后两种类型的发病率最高。在圈面结构方面,据观察,集约化限位架饲养猪的肢蹄外伤(38.37%)显著多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 (35.75%)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