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马铃薯发病越来越多,今天小编主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马铃薯发生立枯病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的技术要点。
马铃薯立枯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又称为黑痣病黑色粗皮病和茎溃疡病。是一种发生严重的土传病害。
马铃薯幼芽受害最为严重,在芽上产生黑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使组织坏死。
幼根、根毛和甸茎受害,也表现为黑褐色的病斑组织坏死。
茎部受害,可伤及导管系统,造成植株萎蔫,最后植株死亡。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为立枯病。块茎受伤会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突出的黑斑块,故称黑痣病。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与非寄主作物实行一年轮作使用脱毒不带病的健康种薯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进行药物消毒用的拌种双或拌种灵可湿性粉剂、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以种薯重量的拌种。也可用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的代森锰锌或湿性粉剂以,混合,再加倍的水浸种,待风干后播种。田间发病时,可用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防治,每周1次,共喷2-3次.
1、发病症状: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长圆形至椭圆形,明显凹陷。发病初期病苗白天出现萎蔫,晚上至翌晨恢复正常。当病班继续扩大绕茎一周时,幼苗茎基部收缩干枯,植株死亡。潮湿时茎基部出现谈褐色蛛丝状霉菌丝。立枯病病苗,枯死后立而不倒,这是与粹倒病不同的重要持征。另外,立枯病病部菌丝不明显,而淬倒病幼苗倒伏后,病部菌丝茂密成层。
2、发病条件:立枯病病原是立枯丝核菌,以菌丝体或茵核在土壤里或落于土中的病株残体越冬,一般可以在土壤中腐生2~3年。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粪肥、农民进行传播和蔓延,条件适宜时直接侵入幼苗体内,发生病害。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在12℃以下或30℃以上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一般苗床温度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播种过密、幼苗徒长、阴雨天气等环境条件,均易引起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3、防治方法:
(1)、加强茄期管理,防止苗床内出现高温高湿状态。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可以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迫肥,也可以用8000~9000倍的值宝素溶液喷洒茄子幼苗。
(2)、苗床床上消毒:同猝倒病。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喷洒20%甲基立枯灵乳油l 200倍液、也可喷洒5%井岗霉亲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利400倍液,一般每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当苗体发现立估病和猝倒病同时发生时,可以喷洒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刑800倍液。喷药时注意喷洒茎基部及其周围地面,7~8灭喷1次,连喷2~3次。
上一篇: 芥蓝菜生态栽培技术要点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