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没发病可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动物,引起疫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病原体就会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疫病,因此没发生疫病的养殖户更应该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污水、污物,这些有机物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彻底清扫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误区三:已经消毒的畜禽就不会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但不一定能收到彻底消毒的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药物种类、消毒剂量、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空气、飞禽、鼠类等传染媒体传播。养殖动物自身的不断污染也会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才能做到不得病少得病。
误区四: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有关,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好的消毒剂没有什么气味,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畜禽体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伤害,反而引起呼吸道疾病。
误区五: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消毒剂,细菌病毒也可以对此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因此最好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上一篇: 红心柚果树幼龄树如何修剪?
下一篇: 琉璃苣的花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