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菌核病什么时候防治?怎样防治效果好? 其他豆类

大豆菌核病什么时候防治?怎样防治效果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方法:(1)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此外,每667m2施用真菌王肥200ml与50%防霉宝600g,对水60L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防效优异。

防治方法:(1)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此外,每667m2施用真菌王肥200ml与50%防霉宝600g,对水60L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防效优异

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

  防治大豆菌核病要注意:

  (l)精选种子,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

  (2)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促进病株残体尽早腐烂。

  (3)与非寄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尽量不与向日葵、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菜豆、绿豆、花生、胡萝卜连作。

  (4)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

  (5)于发病初期及时叶面喷药,可用药剂包括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剂l000倍液,40%菌核净l000倍药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l200倍液喷雾或隔7天再补喷l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