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也叫“蚕豆黄”,古代称蚕豆为胡豆,故明代医书中载此病为“胡豆黄”。此病虽不多见,但却浪迹全球。起初,人们以为是吃生鲜蚕豆过敏引起,后来,才了解到进食陈干蚕豆也能使人发病。有些母亲因吃大量蚕豆后通过乳汁使新生儿也罹患该病。蚕豆病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全身“过敏反应性”疾病,而是一种以黄疸和贫血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溶血性反应性疾病。
“蚕豆黄”病是由于吃蚕豆引起,但并非所有吃蚕豆的人都会得这种病。它必须有“内因”作为根据,这内因便是体内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简称G6PD)。
G6PD先天性地存在乎人体红细胞内,参与红细胞内糖代谢过程(即糖酵解和磷酸己糖旁路代谢)口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便是还原型谷胱甘肽。
还原型谷胱甘肽通过过氧化酶,能使过氧化氢(破坏红细胞稳定性的因素)还原,因此谷胱甘肽成为维持红细胞在血液里的稳定性、保护红细胞寿命的重要物质.
缺乏G6PD,首先使红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变得无力、易衰老.其次是产生不出足够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使红细胞不能在血液里稳定地运行,寿命大大地缩短。这样,缺乏G6PD就为发生蚕豆病确立了基础条件。
据估计,全世界缺乏G6PD的儿童约有一亿人,而密实上真正得蚕豆病的却只有少数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食入蚕豆这个外部条件。蚕豆中具有的三种物质与上述的“内因”有关,它们是:裂解素1锁米尔和多巴蕊。前两种物质具有氧化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能力 使缺乏G6PD的人,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更为减少J后一种物质能激发红细胞自身破坏(即溶血)。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自身溶解而发生蚕豆病。
蚕豆病患者中有90%是1 3岁以下的男孩,其中3岁以下舶占70%,年龄最小者为7个月的婴儿。据统计,有4 1%的总儿曾有本病的家族史,可见带有一定的遗传性。
缺乏G8pD的儿童在进食蚕豆后韵短时间,内(一般为”24 -48小时,最短2小时)即可出现头晕、心慌、无力、气短等贫血症状,并伴有发热、口渴,部分病人会出现腰背痛。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超过了肝脏解毒和肾脏的滤过能力,遂可造成明显的黄疸酱油尿,一部分病人可由于溶血和失血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昏迷,抽搐、瘫痪。
蚕豆黄起病急,发展快.只要发现有上述相应症状并有吃蚕豆的历史者,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这种病为自限性疾病,许多不经治疗可自行好转。但严重的溶血常常导致死亡。
减少蚕豆黄的发病率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传和普及蚕豆黄病的知识。.对高发区要进行普查;或重点检查有阳性家族史的儿童。在蚕豆收获季节前,告诫那些有这种酶缺陷的人不要吃蚕豆,特别要注意加强对3岁左右儿童的管理,避免他们在田间自己摘食新鲜蚕豆。②将新鲜蚕豆晒干,煮沸、去皮后再食用,可减少发病。
上一篇: 黑藻的分布范围如何?
下一篇: 小龙虾养殖都有哪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