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化学除草剂的推广使用发展很快,深受农民欢迎。但是,目前除草剂品种多,应用技术要求高,在应用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药害、除草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如何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并掌握好使用技术,是提高除草剂除草效果的关键。
一、正确选择除草剂每一种除草剂都有一定的杀草谱,有灭生性的,有选择性的。例如,克芜踪能杀死所有的绿色植物,野麦畏仅防除野燕麦,玉农乐能杀死除玉米(2385,-4.00,-0.17%)以外的几乎所有杂草及农作物。又如苯磺隆、骠马在麦田(微博)防除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效果很好,对小麦也安全,若用于油菜、葫豆等就会杀死作物。再如稳杀得、禾草克只能在油菜、花生、大豆(4304,-32.00,-0.74%)等阔叶作物地使用,若用于小麦田就会产生药害。因此,首先要根据作物种类和杂草的主要品种,选用有效的除草剂。其次要根据耕作制度选择除草剂。如巨星、二甲四氯、骠马等,可在各种种植制度下除草,但绿磺隆、甲磺隆等,只能在稻麦轮作制度下的麦田使用,若后茬为玉米、大豆等,就会出现不同的药害症状。此外,还要注意混合、交替使用除草剂。由于同种除草剂连续使用多年,易导致敏感性杂草逐渐减少,抗耐药性杂草上升,因此,除草剂要混合使用和年度间交替使用,才能达到长期控制草害的目的。
二、选择最佳时期施药根据除草剂的性质,杂草发生时期、杂草和作物的生育期,选定用药适期。除草剂品种很多,有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触杀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等,有的适用于芽前除草,有的适用于茎叶除草。土壤处理是将除草剂直接喷施于土面,杀死刚萌发的杂草。如都尔、乙草胺等应在作物播种后杂草出土前用药,等到杂草出苗后用药,不但效果差,有的还会伤害作物。苗期茎叶处理除草剂,应在杂草敏感阶段(二叶期前)和作物耐药性较强(二叶一心以后)时用药。如麦田苗期化学除草剂掌握在多数禾本科杂草在立针期至二叶期、阔叶杂草在二轮叶期以前用药。如稻田以稗草、牛毛毡、矮慈姑为主时,除草应在栽秧后4—6天(杂草萌发阶段)用药;若重点防除眼子菜、田字萍等杂草,于栽秧后10—15天(杂草基本出齐)施药为宜。
近年来除草剂使用量越来越大,有不少农民反映除草除剂使用效果差,经我们调查:其主要原因是农民使用技术不得当,从而造成药效较差。除草剂药效好坏受多种因素左右,而且和杀虫剂、杀菌剂相比,使用技术尤为复杂。现将影响除草除剂使用效果因素总结在下,愿农民朋友能正确使用除草除剂,提高除草剂使用效果,减少除草剂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1.气温和湿度问题。除草剂在气温高、湿度大时施用,杂草极易吸收,除草效果显着,也并非气温越高越好,当气温到了极限时所喷出的雾状药液迅速被蒸发掉,尤其对那些易挥发和见光易分解的除草剂反而适得其反;湿度太大(如清晨有露水或降雨不久),因草叶上有一层水珠使药液喷后随水珠滚落也会影响药效。一般掌握在无风天、上午露水干后10时左右或傍晚使用除草剂效果为最好。
2.土壤含水量问题。土壤湿度大,含水量高,有利作物和杂草生长旺盛,这时除草剂施后可增强杂草的吸收能力,在体内加速传导运输,使除草剂发挥对杂草的杀灭作用;如天旱、少雨,庄稼和杂草生长都缓慢,而庄稼长势更弱,因此抗药性就差,而杂草就会使茎叶形成较好的角质层及脱水果胶束,茎叶变得干燥,药液难以被杂草吸收传导,因此干旱天气施用除草剂要适当增加药液量,并要相应增加喷水量。
3.士地酸碱度问题。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除草剂起到分解作用,直接影响除草剂的除草威力。
4.使用适期问题。一般在播种前后及苗前苗后期,都可施用除草剂,不过不同除草剂都有其最佳施药的适期,而以播前或播后苗(芽)前施药,作茎叶喷施的应掌握在苗后用;如作苗后除草的要求掌握杂草2~3叶期,如果喷施已超秧龄,杂草抗性强,效果就差。所以一定要正确掌握适期施用。
5.使用剂量问题。不能盲目加大除草剂的使用量,有些农民为了增强除草效果,盲目加大用药量,结果往往容易出现药害。
6.喷施质量问题。在喷雾时药液没有调匀,如整桶药液上下层不一致,就会出现喷后有的有除草效果,有的则没有效果。还会出现喷水量不足和剂量过低或过高,既影响除草效果,甚至还会出现药害。
7.施药后的管理问题。有些除草剂品种在施药后必须保持一定的水面,过深、过浅,尤其是脱水,都会影响除草剂的效果,甚至容易发生药害。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保水。
上一篇: 北沙参有什么形态特征?
下一篇: 怎样防治兰花圆斑病?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