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鹅场建设与环境控制?

鹅场建设与环境控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鹅场是鹅生活与生产的重要场所,为了减少环境对鹅群的应激,提高生活力、生产力与繁殖力,必须重视鹅场的建设与环境控制。一个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一个严格的环境控制体系,可以为鹅群创造适宜的生活、生长和生产环境,能满足鹅群的防疫要求,节约占地和投资,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经营运作。

(一)选址与规划

1.选址

鹅场在选址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便总的来讲不脱离三项原则,一是要求不受污染源的影响,尤其鹅场规模越大,其对环境的要求将更高;二是鹅场产生的污染物能有效处理,不致于污染环境,尤其不能污染居民点或造成养殖场间的相互污染;三是鹅场为减少污染,不能过于远离居民区或脱离运输线路,以免导致饲料与产品的运输费用过高。

(l)地势地形鹅场的地形应平坦且稍有一定的坡度,一般坡度为5%左右,以便排水,防止积水和泥泞。鹅场的地势要高燥,平原地区一般场址地下水位要低于建筑物地基0.5 m,而靠近河流、湖泊的地区,场址位置要比当地水文资料中最高水位高l~

2m,以防潮湿引起鹅体内外寄生虫和蚊、虻的孳生。鹅场内的土质以沙质土壤为宜,这种土质抗压性、透气性强,尤某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小,在多雨季节不会出现潮湿和泥泞。另外,地势还要避风向阳,以保持场区小气候状况能够相对稳定,减少冬季风雪的侵袭,特别是避开西北方向的山口和长形谷地。当然,在地址选择上,还要考虑对周围居民生活区不会造成污染,同时又不致遭到周围环境的污染,故鹅场最好利用有树林、河川等天然屏障的场地。

(2)水源水质由于鹅是水禽,根据放牧、洗浴和交配的特点,养鹅场地应建在有水源的地方。鉴于自来水成本较高,而地下水虽然受外界污染小,但不能满足大规模鹅场的放牧与洗浴,且矿物质超标会发生中毒,故建场时多考虑地面水丰富的场所。_因为地面水来源广、水量足,但地面水自净能力差,易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故最好选择水源大、且是流动的地面水如江河湖库等处建场。所选的水面应尽量宽阔,水深1-2 m。为保证水源,应自备水箱,以备缺水时应急,同时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染。无公害肉鹅的生产基地要远离与水潦有关的疫病高发区,避开水源防护区,要求水中不古病菌和毒物,无异味,水中大肠杆菌数量不高于10个/mL,水源附近无言禽加工厂、化工厂、农药厂等污染源,离居民点也不能太近,并尽可能建在工厂和城镇的上游。

(3)气候条件场地的气候条件对鹅场的布局朝向、鹅舍的结构类型、防寒防暑措施都有密切的关系,故选址时要调查当地的气候状况。如冬季养鹅场址应选在不需要大的供温设施即能保温的地方建场;而夏季养鹅应选择通风荫凉的地方建场。

(4)草源条件鹅是草食水禽,以食草为主。平均每只鹅每天能利用1.5—2.5 kg青草,所以在选址时还要考虑就近可有充足的草地来保证种草养鹅。

(5)其他条件选址时还要考虑虑场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如相互间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信息交流、防疫等其他外在条件。鹅场应建在电源充足、用电方便的地方,以保证通风、照明、采暖、降温、消毒及孵化、供水、饲料加工等电力负荷。场地要交通方便,道路平整,有利于产品、原料等的方便运输,一般鹅场与铁路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 km.距公路干线不应小于500 m.且鹅场与公路干线之间还要有专用道路。为便于疫病期的防疫隔离,加强环境保护,鹅场与居民区及其他养殖场还应保持3 km以上的距离。

2.规划

根据我国光照、风向等气候的特点,鹅场设计一般以朝南为主,南方地区可略偏向东,北方地区可略偏向西,这样夏季既可缓解酷暑,冬季叉能充分利用阳光,并且舍内全年光照稳定,通风状况良好,对鹅群的季节性应激较小。鹅场建筑根据其内部的职能分工,一般分为三个功能区,即行政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各区域间应有绿化带和围墙严格分离,且四周要有防疫沟,仅留两条通道,一是饲养员和饲料等正常进入的清洁道,物品一般只进不出,另一是处理鹅粪和淘汰鹅群的脏道,一般只出不进,两道不能交叉。

鉴于生产区是鹅场总体布局中的重点,首先应考虑其内部建筑物的布局。生产区内育雏舍应置于上风,顺风向依次为育成鹅和成年鹅舍。成年鹅以种鹅为主,种鹅台可与育雏窒并排,但在下风。商品肉鹅舍宜在种鹅舍的后面,种鹅舍要求距离其他鹅舍300 m以上。同时,生产区的鹅舍要在满足防疫、防火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缩小鹅舍间距,以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如规模化鹅场小区内的各式鹅舍间距不应水于15 m.而小区同的各式鹅舍间距不应小于30 m,孵化室与鹅舍的间距不应小于50 m。另外.兽医室应位于鹅场下风向,焚尸炉和脏道的出口处设在最下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