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中华稻蝗的产卵场所和低龄蝗蝻取食活动场所如何?在防治上侧重哪些措施的运用? 水稻

中华稻蝗的产卵场所和低龄蝗蝻取食活动场所如何?在防治上侧重哪些措施的运用?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

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主食禾本科植物,危害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甘蔗、茭白等。

防治措施:

(1)稻田附近田间杂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2)早春结合修田埂,铲除田埂1寸深草皮,晒干或沤肥,以杀死蝗卵。

(3)田间蝗蝻发生时,掌握3龄前若虫集中在田边杂草上时,选用90%敌百虫7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雾。

中华稻蝗成虫体表绿色或黄绿色或褐绿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6月至7月中旬孵化出土,若虫(蝗蝻)一般6龄,1、2龄蝗蝻多集中在田埂、路边、沟堤或低洼潮湿处为害杂草,3龄即可为害稻田,蝗蝻脱皮5次羽化为成虫,8月间为羽化盛期,每天以早上日出后9时左右、下午4时至日落取食最盛。在低湿草原中华稻蝗吃光杂草后,即迁移到农田为害。9月中、下旬产卵越冬,卵多产在田埂、路旁、荒地有草、背风向阳的沙壤土中。卵产成块,外包卵囊,卵囊在土中深度为0~3厘米。

  防治中华稻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耕翻稻田地边,使其不能生长杂草,宽度在2米左右。这样做一是破坏蝗虫卵块,使蝗卵不能孵化;二是阻止草原上的蝗蝻进入稻田。

  2、在蝗虫进入稻田之前,在稻田与草原交界处打一条2米宽的药带,使蝗虫未进入稻田就被杀死。打药带最好采用5%的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药量20~30毫升对水喷雾。这种药剂持效期长,可达20天左右,而且防治蝗虫效果好。

  3、当蝗虫进入稻田后,喷洒乳油类杀虫剂比如25%快杀灵或5%高效氯氰菊酯,每亩用药25~30毫升,既有胃毒作用又有触杀作用,而且药液喷在稻叶上不易挥发。

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卵在5月上旬开始孵化,跳蝻蜕皮5次,至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卵在雌蝗阴道内受精;雌蝗产出的受精卵形成卵块,一生可产l~3个卵块。卵块颇似半个花生,呈黄根色,长13mm-20mm,直径6mm-9mm。每块含卵35粒左右。卵呈长椭圆形,黄色,长3.6mm-4.5mm,直径1.0mm~1.4mm。雌蝗产卵可延至9月间;多产在田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