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生成氨,生成的氨除用于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外,其余的氨经瘤胃吸收,入门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合成尿素。合成的尿素一部分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再利用,另一部分从肾排出,这种氨和尿素的合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它在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减少食入饲料蛋白质的浪费,并可使食入蛋白质被细菌充分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以供畜体利用
2.微生物蛋白质的产量和品质瘤胃中80%的微生物能利用氨,其中 26%可全部利用氨, 55%可以利用氨和氨基酸,少数的微生物能利用肽。瘤胃微生物能在氮源和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合成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一定产奶量的蛋白质。用近于无氮的日粮加尿素,羔羊能合成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10种必需氨基酸,其粪、尿中排出的氨基酸是摄入日粮氨基酸的3~1 0倍,其瘤胃中氨基酸是食入氨基酸的9~20倍。用无氮日粮添加尿素喂奶牛12个月,产奶4271 kg;当日粮中20%的氮来自饲料蛋白时,产奶量提高。在一般情况下,瘤胃中每1kg干物质,微生物能合成90~230g菌体蛋白,至少可供100kg左右的动物维持正常生长或日产奶10kg的奶牛所需。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相当,优于大多数的谷物蛋白。而动物蛋白在瘤胃内分解为肽的比例是最多的,其次是微生物蛋白,植物蛋白最少。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粗纤维的消化吸收前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粗饲料的主要场所。前胃内微生物每天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占采食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70%~90%。其中瘤胃相对容积大,是微生物寄生的主要场所,每天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占总采食量的50%~55%,具有重要营养意义。饲料中粗纤维被反刍动物采食后,在口腔中不发生变化。进入瘤胃后,瘤胃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为乙酸、丙酸和丁酸。三种脂肪酸的克分子比例,受日粮结构的影响而产生显著差异。一般地说,饲料中精料比例较高时,乙酸克分子比例减少,丙酸克分子比例增加,反之亦然。约75%的挥发性脂肪酸经瘤胃壁吸收,约20%经皱胃和瓣胃壁吸收,约5%经小肠吸收。碳原子含量越多,吸收速度越快,丁酸吸收速度大于丙酸。三种挥发性脂肪酸(VFA),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过三羧酸循环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产生热能,以供动物应用。乙酸、丁酸有合成乳脂肪中短链脂肪酸的功能,丙酸是合成葡萄糖的原料,而葡萄糖又是合成乳糖的原料。
三、脂肪的消化吸收
被反刍动物采食的饲料中脂肪,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各种脂肪酸。其中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中经过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甘油很快被微生物分解成VFA。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随血液运送至体组织,变成体脂肪贮存于脂肪组织中。
上一篇: 茄子得了黄萎病后能治好吗?
下一篇: 玉米螟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