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赤霉病怎么防治? 小麦

小麦赤霉病怎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小麦赤霉病 技术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乳熟期,尤其是开花期间,如遇连阴雨寡照、土壤湿度大等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①防治时期:一般在小麦初花期(开花株率5%)开展第一次药剂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施药后7天左右再施药防治一次。

②防治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等药剂。

③注意事项:要用足药量、水量穗部均匀喷雾,一般机动喷雾器每亩兑水15公斤、手动喷雾器每亩兑水30-40公斤。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危害部位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特征  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防治方法   种植管理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物防治  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m^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2]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方法为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可隔5~7天再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 、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浸染传播,要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