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吸浆虫爆发的有利因素是那些? 其他禾谷类

吸浆虫爆发的有利因素是那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吸浆虫在什么适宜的情况下爆发。

①温度。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活动,12℃~15℃化蛹,20℃~23℃羽化成虫,温度上升30℃以上时,幼虫即恢复休眠。②湿度。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咬害。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天气干旱、土壤湿度小则对其发生不利。③土壤。壤土的土质疏松、保水力强利于发生。粘土对其生活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红吸浆虫幼虫喜碱性土壤,黄吸浆吸虫喜较酸性的土壤。④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

大豆食心虫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发生的高峰期。一般在成虫盛发期和成虫打团飞后5-6天药剂防治,防治方面:可以使用毒死蜱或菊酯类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 100至150毫升浸泡玉米秆或玉米骨,每隔4垄插一垄,每隔5米远插一根,注意远离高粱田。

小麦吸浆虫的幼虫耐低温,耐湿怕干。温度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期的迟早,因此越冬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也有利于吸浆虫发生。而雨量或土壤湿度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导因素。如果4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常猖獗发生;相反降雨少,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增加来年虫源数量。旱作、小麦连作和小麦与大豆轮作的麦田受害重;水旱轮作的地区受害轻;撒播田发生数量比条播田多,受害也严重。壤土麦田比黏土和沙土麦田危害重;坡地和阴坡发生重;麦红吸浆虫适于酸性土壤。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虫害,严重地块造成绝收、严重减产或大大降低小麦商品性而失去商品价值,近年来呈积累趋重发生态势,其原因:

一、小麦吸浆虫的生育特性决定了农民群众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小麦吸浆虫具有潜伏性。

吸浆虫的幼虫潜伏在土壤耕层,随着地温提高逐渐上移到表层,然后化蛹、羽化、产卵进行危害,如条件不适,可以多年潜伏在地下,因此,新发生区域的农民群众不会认识到吸浆虫。

二是小麦吸浆虫具有隐蔽性。

吸浆虫的成虫一般只有2~2.5毫米,不易辨认,易被农民忽视,地上活动时间短,全年只有20天左右在小麦颖壳内危害籽粒灌浆,不宜为农民发觉。

三是小麦吸浆虫具有累积性。

由于不防治或防治不利,小麦吸浆虫会逐年积累,一头成虫可以产卵60~70粒卵,逐渐加重危害,并最后呈暴发趋势。

二、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不当造成吸浆虫逐年偏重发生

小麦吸浆虫近年来呈老虫区发生程度轻,而新虫区发生重,且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原因:

一是小麦吸浆虫发生分布呈岛屿型。

小麦吸浆虫的远距离传播以机械传播为主,近距离以风传播为主,迁飞性差,迁飞距离一般只有2米左右,顺风可到40多米,因此呈岛屿型分布,有的地块严重发生,而相邻地块就有可能发生极轻,不是大范围普遍发生,农民群众形不成普遍防治的习惯,也形不成高度重视的普遍现象。

二是小麦吸浆虫的漏防漏治。

特别是新发生区,干部群众认识不够,防治意识淡薄,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小麦吸浆虫连年积累,虫口密度上升,一旦条件适宜极易暴发,并形成新区重、老区轻的特点。

三是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方法不当。

近年来大部分农民群众不是坚持“蛹期防治和成虫防治并重”的原则,取消了撒毒土防治,只是进行成虫防治,而吸浆虫是当天羽化、当天产卵,小麦的花期也只有2~3天,防治最佳时间短,由于成虫防治时间不当造成防治效果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采取的是播种期土壤处理的方式防治小麦吸浆虫,代替蛹期防治,也不能达到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