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病原为多种镰刀菌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质种为禾谷镰刀孢。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土表的玉米根茬、残杆和其他植物残体上越冬,至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产生子囊,逐渐形 成子囊孢子,在小麦抽穗前后子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子囊孢子开始 成熟飞散。小麦抽穗扬花期,飞散的子囊孢子在高湿的条件下,通 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也可从张开的颖花直接侵入。
赤霉病的穗 枯以开花期的1次侵染为主,后期产生的分生孢子再侵染比较 困难。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品种及栽培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赤霉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发育适 温为22~28°C,最低为3°C,最高为35°C。而对空气的相对湿度 要求较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100%时,子囊孢子萌发率最 高,低于72%不能萌发。
因此,当春季回暖早、田间湿度大,特 别是小麦开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对赤霉病的发生极为有利。当栽培管 理粗放、病残体大量留在田里、或过量偏施氮肥造成小麦密度过 大,麦苗贪青徒长易倒伏的地块,只要条件适宜,就容易发病。
小麦赤毒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土壤和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
上一篇: 冬小麦苗期管理技术?
下一篇: 龙眼不长冬梢,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