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鸭场发现病鸭或可疑病鸭,要尽快上报疫情。一旦确诊,要服从当地兽医主管部门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动物的出入等措施。本病发生后,在疫情上报、隔离和封锁的同时,采取在密切监视、隔离和检测下保留鸭群,是目前我国的普遍做法。在疫病流行的过程中,应立即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尽量减少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对进入鸭场的人员和设备必须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于可以治疗或预防的鸭群,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配合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治疗或控制继发感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有条件的鸭场,尽量实行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这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很好办法。引进种蛋或种鸭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禁止从有本病的养殖场引进种蛋或种鸭,防止禽流感病毒进入场内。
饲养上要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给予适宜的全价饲料,确保鸭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机体抵抗力强,生产性能良好。管理上尽量减少对鸭群的刺激,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和饲养密度,强化隔离和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做到每天带鸭喷雾消毒,粪便及时清理,水槽、料槽定时用消毒液刷洗。
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对抗体水平较低的鸭群进行紧急补免。低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由于本病血清亚型较多,不同亚型之间又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在对鸭群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上,要根据本病在当地流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血清亚型疫苗。对血清型较多的病原,最好在清楚主要血清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疫苗。常规的免疫程序是:免疫种鸭群后代的雏鸭,可在10~15日龄进行首免,4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种鸭和蛋鸭在产蛋前15~30天再进行一次免疫。
上一篇: “蓝耳病”有哪些表现?
下一篇: 葡萄采收前施硝酸钙会提高品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