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限制设施蔬菜稳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温室蔬菜换茬之季,即7、8、9月份高温季节,采用高温闷棚技术,既能熟化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又可灭除由于连作而引发的致病病菌及地下害虫,且易于操作,效果显著。
一、高温闷棚的具体方法
1.在上茬作物拉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铲除田间杂草,带出棚外深埋,保持棚架完好,棚膜完整,无破损。
2.施有机肥,如鸡粪、猪粪、牛粪等,或利用植物秸秆如玉米秆、稻草(切成3~5厘米长小段),加施石灰氮。有机肥亩用量一般3000~5000公斤,石灰氮每亩60~100公斤。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25~30厘米。
3.大棚四周做坝,灌水,水面最好高出地面3~5厘米,有条件的覆盖旧薄膜,要关好大棚风口,盖好大棚膜,防止雨水进入,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使地表以下10厘米温度达到70℃以上,20厘米地温达到45℃以上,达到灭菌杀虫的效果。
4.闷棚时间不得少于20天,闷棚结束后要进行耕翻,晾晒10~15天,即可定植下茬作物,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进行高温闷棚。
5.在高温闷棚后必须增施生物菌肥。如果不增施生物菌肥,那么蔬菜定植后若遇病菌侵袭,则无有益菌缓冲或控制病害发展,蔬菜很可能会大面积发生病害,特别是根部病害。生物菌肥在蔬菜定植前按每亩80~120公斤的用量均匀地施入定植穴中,以保护根际环境,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二、高温闷棚后的效果
1.显著减少因重茬种植引发的枯萎病、根腐病、黄萎病、疫霉病、灰霉病、茎基腐病、病毒病等10余种病害。
2.明显减轻根结线虫病的侵害。连作障碍较重的大棚,经严格处理后能够基本恢复到新建棚时的蔬菜产量和品质水平。
3.高温闷棚,快速沤腐有机肥,丰富了蔬菜所需的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降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土壤中的农药残毒,为实现无公害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4.合理施用石灰氮,能显著降低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减轻土壤酸化,调节土壤pH值。
一、结合整地,深翻施肥
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采取深翻施肥,翻地一般应在25~30厘米深,借整地的机会,最好把鸡粪、牛粪一起施入地下,以便借高温杀死有机肥中的病菌。鸡粪、干牛粪还有提高地温和维持地温的作用,可增强杀菌效果。将地深翻耙平后,再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式起垄或做成高低畦,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有利于提高地温。
二、足水浇灌,增加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土壤含水量过低,达不到好的杀菌效果。一般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一般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为宜。结合灌水每亩施用新朝阳免深耕肥2公斤,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三、药物处理,灭菌杀虫
对往年有死棵现象的大棚,每亩可用死棵灵2~3公斤与5公斤碳酸氢铵混合后,撒在地上深翻10~15厘米深后浇大水,也可用石灰氮进行地膜覆盖土壤消毒,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此外,在密闭大棚之前,棚体内表面再喷施一次死棵灵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杀死躲在墙缝中的病菌和害虫。
四、密闭大棚,提高地温
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的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
五、适当延长闷棚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一些立枯病病菌、黄瓜的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太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六、闷棚后的处理
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高温闷棚虽不能对大棚进行彻底灭菌,可是却能大幅度降低田间的病菌密度,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的机会。对有根结线虫的大棚,闷棚后在用底肥时,每亩可用阿维菌素有机肥或克线蛆菌有机肥400公斤,可以基本上消除根结线虫的危害。
一、结合整地,深翻施肥
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采取深翻施肥,结合整地,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一并施入地下,以便借高温杀死有机肥中的病菌虫卵。将地深翻耙平后,再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式起垄或做成高低畦,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增强杀菌效果。
二、药物处理,灭菌杀虫
对往年有死棵现象的大棚,每亩可用多菌灵2-3公斤,撒在地上深翻10-15厘米后,覆盖地膜进行土壤消毒,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此外,在密闭大棚之前,棚体内表面再喷施一次多菌灵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杀死躲在缝隙中的病菌和害虫。
三、足水浇灌,增加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土壤含水量过低,达不到好的杀菌效果。一般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为宜。
四、密闭大棚,提高地温
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的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
五、适当延长闷棚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立枯病病菌、黄瓜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六、闷棚后的处理
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高温闷棚能大幅度降低田间的病菌密度,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的机会。
七、高温闷棚前千万不要随翻地施入生物菌肥 因为夏季闷棚时的温度一般常可达到70℃以上,这么高的温度,很容易将生物菌杀死。因此,生物菌肥应在高温闷棚后施入。
上一篇: 拨禾轮的转速应根据什么作相应调整?
下一篇: 扁蓄属于什么科什么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