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如何破解困局,激发基层农技站的活力? 其他

如何破解困局,激发基层农技站的活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如何破解困局,激发基层农技站的活力?

2008年10月,安福县开始按照“五定五化模式”(“五定”即:“三权归县”定体制、“三农需求”定职能、 “三推两聘”定岗位、 “三方考评”定绩效、“三项经费”定保障;“五化”即:内部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程序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经费保障法定化),在全县全面开展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农技站的工作效率,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根据试点要求,在管理体制上,乡镇农技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垂直管理,所有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由县财政足额发放。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制定“三推两聘”竞聘上岗管理办法、乡镇农技站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建立学习培训、驻村服务、工作考核和安全卫生“四项制度”。在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上,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方式外,还大力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

“全县88名农技人员,通过‘三推两聘’,最终有2人落聘了。”刘诚告诉记者,根据规定,如果落聘者在1年内还不能找到自己的岗位,就将被解聘。“这一制度彻底把人给管活了。”他说。

服务增强了,满意度提高了

刘夏生是严田镇山背村村民,家里种了30亩水田。去年8月,南方大面积出现水稻黑条矮缩病。刘夏生的10多亩二季稻也有20%出现类似症状。刚开始他还以为是种子出了问题,打电话给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匡春保咨询。匡春保也不能确定,向省植保局的专家请教,得知是水稻黑条矮缩病。通过及时移除病株,刘夏生的二晚总算没全军覆没。

“以前种田心里没底,什么时候晒田,什么时候打药都搞不太清楚。现在农技站不仅经常发布病虫害测报信息,还‘包村联户’上门提供科技指导。”刘夏生说。

12月8日,记者来到竹江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时,没有见到其他农技员。周火林告诉记者,他们都下村去了。

眼下并不是农忙季节,但洲湖镇农技干部王泽民仍然下到了三湖村村民家调查今年的粮食产量。他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把今年的粮食产量测算出来,以便定出明年的当家品种。

“农技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了。”刘诚透露,现在农技人员每个月至少有20天时间跟农民在一起,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据统计,2009年,农技人员人均进村入户185天,比2008年多49天,增长36%。农技人员不仅服务意识增强,而且服务方式也多样化。“调查问卷”征询农民需求,“包村联户”让科技进村入户,轮班坐诊提供咨询服务,实行“一条短信”、“一份简报”、“一本指导手册”、“一张联系卡”、“一个墙报栏”推广农技服务,彻底搅活了农技推广服务的一池春水。

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的建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加速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今年安福县粮食总产27.337万吨,其中稻谷总产26.59万吨,全县人均占有粮食716.4公斤。仅稻谷一项,农民人均增收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