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大豆 > 大豆胞囊线虫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大豆的胞囊线虫是以胞囊在土壤中和寄生在根茬上越冬,也可以沾染胞囊的土粒混杂在种子之间随种贮藏越冬,病害的发生及程度与影响线虫活动的条件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胞囊壁较厚,线虫对较低温、潮湿等不良环境会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高湿度环境的抵抗力则较弱,对较干燥的土壤环境抵抗力较强。
因此,通常在田间降雨量大,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线虫发育需要一定的氧气,对于土壤潮湿、通气性差的情形,会抑制线虫的生长发育,发病就会较轻。而在降雨量小,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发病就会严重。另外,连作会导致线虫的积累而使病害加重,所以要合理轮作,减轻病害。
胞囊线虫主要是靠幼虫自身的蠕动在土壤中进行有限范围的活动,耕作或流水会导致田间传播,而远距离传播则是靠调运混有病土或土粒的种子传播,除此之外,土表的卵囊也可被大风传播一定的距离。当春季气温有所回升后,胞囊内的卵或一龄幼虫就开始在卵壳内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突破卵壳而进入土壤中活动,开始寻找寄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二龄幼虫将从大豆幼根的表皮处侵入,在寄主的根部皮层寄生;在豆根内进行第二次蜕皮成为三龄成虫,虫体膨大呈豆荚形;经第三次蜕皮后成为四龄成虫,这时的雌虫体呈烧瓶状,雄虫体则呈细长蠕虫形,蜷曲在三龄幼虫的蜕皮壳中;四龄幼虫经过最后一次4兑皮即可成为成虫。
经四次蜕皮的雄成虫突破根表皮层进人土壤中寻找雌成虫交尾,交配后进人土壤中,雌成虫随着内部卵粒的形成,而使虫体逐渐膨大呈鸭梨形,突破寄主根表皮外露,仅以口针吸附在根表层的细胞中,随时间的推移,雌虫体壁变厚变黄,形成胞囊,体内出现可变的卵粒,发育成熟后胞囊随寄主根系的分布而蜕于土壤之中。
再经一段时间,胞囊内的卵孵化为一龄幼虫,卵内一龄幼虫蜕皮成二龄幼虫,进人土壤中再侵染,如此循环反复地侵染,直到天气寒冷不能繁殖为止,最后以胞囊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而作为下年的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