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疫苗接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其他家畜

疫苗接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1)疫苗的准备。根据当天防疫计划、防疫数量准备相应疫苗和稀释液(炎热季节外出免疫时最好是准备半天的使用数量且要有保温设施,以防止长时间高温降低疫苗的防疫效果);查看疫苗瓶有无破损、失真空、冻结等现象;查看疫苗是否在保质期内。

  (2)防疫器械、消毒药品及应急药物准备。

  (3)了解被免畜禽用药情况,免疫前7天至免疫后10天内禁用抗菌药及饮用消毒药。

  (4)掌握被免疫牲畜的健康状况。病畜、弱畜暂时不免,待健康后补免,未断奶仔畜不免(超前免疫除外),断奶后补免,怀孕后期母畜不免(临产前一个月)。当发生疫情需要紧急免疫时,上述三种情况必须全免。

  2.疫苗的存取和稀释。使用疫苗前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一般采用“用多少领取多少,随用随稀释”的原则进行,充分保证疫苗的有效性;疫苗稀释液尽可能选择与疫苗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严禁使用热水或含有消毒剂的饮用水稀释。为减少畜禽应激,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在注射前要使疫苗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接种。

  3.疫苗的接种。

  (1)接种方法。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的部位牛一般在颈部中下1/3处或臀部肌肉处,猪羊在耳后、肩胛前缘或颈部肌肉丰满处,禽在胸肌或大腿肌、翅膀根部肌肉。猪、牛、羊肌肉注射时忌打“飞针”,禽腿部肌肉注射时忌打内侧,因禽类腿部的主要血管、神经都在内侧,在此注射易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特别是油乳苗刺激性强,吸收缓慢,注入腿肌后易长时间疼痛而行走不便,影响采食和生长,并可能出现针眼出血、瘸腿、瘫痪等不良后果。牛、羊、猪肌肉注射使用的针头应长些,以保证疫苗注入肌肉,且要做到每头动物更换针头或消毒针头,防止交叉污染。同时,注射多种疫苗时切记分点缓慢注射。家禽胸肌注射需使用7~9号短针头,针头与注射部位成30°角,以胸部的上1/3处朝背部方向刺入胸肌,不能垂直刺入,以防刺破胸腔而损伤内脏器官造成家禽死亡。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部位牛在颈部左侧上1/3处,猪在后肢股内侧、耳根后皮下,羊在颈侧或后肢内侧皮下疏松处,家禽在颈背中部或稍低处。皮下注射忌用大号粗针头。

  皮内注射。主要用于羊痘病的免疫,在羊尾内侧或后肢内侧小角度刺入皮内。眼观有包隆起,手感烫手,即注射部位正确。后海穴注射。在尾根与肛门垂直线中点,与直肠方向平行进针约2~3厘米(100千克以上的大猪3~5厘米)缓慢注射。

  饮水免疫。主要用于禽类免疫。饮水免疫时,可使用井水、不含消毒剂的凉开水稀释疫苗。饮水免疫时剂量要加倍且保证每羽都能饮用到。

  滴鼻、喷雾。滴鼻时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适宜的稀释液稀释疫苗,消毒后的滴管对每羽禽进行鼻孔点滴(食指按住对侧的鼻孔),剂量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接种;喷雾免疫主要适用于存栏量较大的养禽场或加强免疫时使用,方法类似于饮水免疫。

  (2)特殊情况处理。折断针头。当发生注射针头折断时必须立即设法快速拔出折断针头。避免使用弯曲或带倒刺针头。

  不良反应。约5%左右的畜禽在接种疫苗后,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轻微发烧情况,一般1~3天可自愈,在此期间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严重者食欲废绝、持续高烧、口吐白沫、卧地不起。此时可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尼可刹米、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救治。

  死亡情况。任何疫苗的接种都可能导致个别死亡现象,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且采取适当急救措施,防疫员即可免责。查漏补针,跟踪监测。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或养殖户根据抗体监测情况对漏针或抗体效价很低的畜禽要进行及时补免,并根据发生疫病的风险程度跟踪监测,直至抗体水平合格。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总体要求按免疫程序操作,一般一次只接种一种疫苗,间隔7天以上再接种另一种疫苗。不提倡一次接种多种疫苗,更不准把两种以上的疫苗混合在一起接种。确实需要同时注射多种疫苗时,一定要有实验数据作为支撑,且要求分点多次缓慢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