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及防治要点
小麦秆黑粉病症状:
为害症状:当小麦长到一尺或一尺多高时,症状即可出现。在茎、叶鞘、叶等,部分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孢子堆,孢子堆微隆起,最初白色,以后变为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时,孢子堆纵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病株常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卷曲于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花而不实,或仅有秕粒。病株分蘖较多,在播种密度较稀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100多个。
病原菌形态特征:寄主表皮下的冬孢子团圆形至椭圆形,周围有若干个不孕细胞围绕。内有l一4个褐色的冬孢子,多数为2~3个。不孕细胞无色至褐色,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赤褐色。小麦秆黑粉病菌冬孢子团生活力很强,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5年。在较湿的土壤中,经过夏季或16个月后,虽然它们的发芽率有所降低,但部分冬孢子团仍能保持其侵染力。通过牲畜肠胃,部分孢子团仍不丧失侵染力。
发病特点:小麦秆黑粉冬孢子团主要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传染。病菌侵染方式为幼苗系统侵染。当冬孢子萌芽后,由菌丝侵入小麦芽鞘而至生长点。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的多少,与小麦发芽期间土温有关,一般土温在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率多少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小麦秆黑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秆黑粉病的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粪肥中越冬,也可以随小麦种子做远距离传播。病菌侵染小麦幼芽,达到生长点以后就能随着小麦的生长,为害小麦的整个植株,包括茎、叶和穗等。病株分蘖增多,发病初期可在叶片和叶鞘上发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隆起,叶片不舒展。到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症状逐渐明显,植株明显矮化和严重扭曲,隆起部分变黑,破裂,散出黑色孢子。多数病株不能抽穗并提前死亡。田间调查病情时注意不要太迟,最好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早年药剂防治使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新高脂膜100倍液拌种,也可以用 100公斤小麦2.5%适乐时(咯菌清)悬浮种衣剂200毫升+新高脂膜能够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未发病前及时喷施护树大将军,可抑制植株气传性病毒生成和传播路径,提升植物免疫力和健康指数。
上一篇: 什么是森林更新?
下一篇: 翠菊有哪些特性,应怎样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