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如何做好冬小麦测产及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小麦

如何做好冬小麦测产及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   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应遵循促控结合、提高成穗率,水肥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止早衰、增粒增重的原则,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做好小麦中后期管理,争取小麦丰收。 1、合理追肥,改春季一次施肥为二次施肥,在小麦施肥上应改变过去的追肥习惯,改春季一次施肥为两次施肥,初春一水施肥外,小麦孕穗期还应进行二次施肥。对高产麦田在小麦孕穗期补施二次肥,有利于小麦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改善小麦品质和增强小麦生长后期对不良气候的抗性。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8 kg左右。高产创建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kg,防倒伏促增产。 2. 因地制宜,改常规浇水为浇足浇好关键水   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小麦拔节后需水较多,尤其是孕穗期和灌浆期,此时小麦穗分化进入四分体时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良好的水分供应能提高小麦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延长旗叶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有机物质积累增多,粒重增加. 3.加强病虫害测报,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中后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多发期。今年我县小麦生产中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墒情给小麦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据三月份的田间调查,全县小麦吸浆虫、蚜虫轻度发生,张卜镇部分田块吸浆虫偏重发生,赤霉病中度发生。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到适时早防早控。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即4月下旬-5月上中旬,是开展以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防控为主的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时期。可在4月下旬每亩选用10%吡虫啉20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50%辛硫磷50g+15%三唑酮60-80g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50%多菌灵100g+磷酸二氢钾100-150g等叶面肥,兑水30-50kg进行一次一喷三防叶面喷雾,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作用。每隔710d再进行一喷三防一次,可进行23次,一般可使千粒重提高2-3g一喷三防最好选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对脱肥严重的麦田,可叶面加喷2%的尿素溶液,不仅能及时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养分,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还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明显改善小麦籽粒品质。   在进行药剂防治时,注意一定要掌握病虫害的盛发时期,才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以吸浆虫防治为主的麦田应在小麦抽穗10%20%进行第一次用药,小麦抽穗60%70%进行第二次用药。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麦田要抓好扬花期进行防治。以小麦蚜虫为主的麦田要抓好扬花末期进行防治。 4、及时拔除麦田恶性杂草,提高小麦纯度   近几年由于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对小麦生产采取粗放管理,麦田燕麦、雀麦等恶草迅速蔓延,应提倡人工及时拔除,做好去杂去劣,减少杂草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防止后期倒伏,提高小麦纯度。 5、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优质高效的关键环节,小麦的适宜收获期为腊熟末期即麦穗和穗下节间黄熟,此时小麦干重已达最大值,做到适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