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其他豆类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大豆病害及防治措施1.1大豆灰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种子带病出苗后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褪绿小圆斑,然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
  防治措施:选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理田园并秋翻整地;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药剂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大豆结荚期前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2次,大豆结荚期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2次。
  1.2大豆根腐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幼苗期,成株较抗病。病菌主要侵害皮层,病苗出土缓慢,子叶褪绿,病株后期根部变褐色,表皮腐烂,侧根,须根少或坏死。病株矮小,发黄,下部叶片提前脱落。
  防治措施:种子选抗病品种,播前用含适乐时、甲霜灵等药剂的种了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减少田间积水,适时中耕培土。
  1.3大豆花叶病毒病
  症状:常见的有轻花叶型、皱缩花叶型和皱矮化型。轻形不矮化,能正常结荚。皱缩形病叶有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斑驳,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缘向后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皱缩矮化形叶片皱缩,输导组织变褐色,叶片歪扭,明显矮化,结荚少或不结荚。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防治蚜虫,防止和减少病毒的侵害;化学用药钝化病毒,主要有病毒A、植病灵、菌毒清等。
  2大豆主要害虫及防治措施
  2.1小地老虎及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幼苗,成虫昼伏夜出,成虫对黑光灯及发酵的酸甜气味趋性强,幼虫共六龄,3龄前在地面,为害较小,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团,老熟幼虫大都迁移到田埂,杂草根旁较干燥的土内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除草灭虫,杂草是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用灭草剂进行播后苗前除草,同时消灭地块周围的杂草,以减少其产卵量,降低为害;在作物幼苗期进行中耕松土,或在初孵幼虫发生期进行灌水,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物理防治:诱杀成虫,根据成虫的趋性,可利用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产卵期在田间插放稻草引诱成虫在此产卵,每5天集中处理一次;生物防治:用苏云金杆菌、地老虎六索线虫和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的螟蛉绒茧蜂等对小地老虎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毒饵诱杀,常用切碎的新鲜菜叶或杂草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中浸泡10分钟,制成毒饵,傍晚撒于作物幼苗旁边。也可以用敌百虫药液在粉碎炒香的麦麸上喷雾制成毒饵进行毒杀。
  2.2大豆叶夜蛾及防治方法
  大豆夜蛾:属鳞翅目,幼虫食害叶片,低龄期将豆叶卷起,潜入其中为害,长大后沿叶脉暴食,将叶片咬成缺刻、孔洞,有的仅剩叶脉,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在结荚期为害豆荚,幼虫在豆荚上咬一圆孔,取食发育的豆粒。在东北一年发生2代,成虫夜伏昼对糖蜜和黑光灯均有趋向性。大豆叶夜蛾防治方法:在幼虫卷叶期,可据卷叶习性捏杀幼虫,幼虫三龄年采用药剂防治,利用成虫对黑光和糖蜜有趋向性进行诱杀。农业防治———清除豆田及附近的杂草,进行秋翻地,减少越冬虫源,种植抗虫品种,增施磷肥和钾肥;物理防治———灯光诱杀,田间捕杀幼虫;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草蛉、瓢虫、蜘蛛等田间自然天敌控制其种群数量;化学防治———用苏云金杆菌在幼虫期用3.2%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