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螟有什么发病规律? 玉米

玉米螟有什么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生规律:玉米螟在我省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玉米或高粱上产卵。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蛹,蛹期6~10天。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切。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大风大雨能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同的玉米品种,其发生数量也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