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环腐病危害症状如何进行识别? 马铃薯

马铃薯环腐病危害症状如何进行识别?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